Page 187 - 知青记忆.html
P. 187

在北大荒的那些日子里




                                                         陆东辉




                    1968 年 9 月,北上的列车,带着我们新的憧憬,来到了北大荒。当年轻人的狂热和
               新鲜感渐渐退去,迎接我们的是无尽的苦难和艰辛。

                    1968 年我们来到黑龙江生产兵团二十二团。实际上它就是一个与前苏联一江之隔的

               国营农场,虽然机械化作业程度比一般农村要高一些,但由于农场的人均种植面积大大

               高于公社生产队,所以农场职工的劳动强度并不比农民低一些。特别是遇到灾难性天气,
               那更是苦不堪言。记得我们来到连队的第二年麦收,连续下了几天几夜的大雨,拖拉机、

               联合收割机全陷在地里难以启动,这一望无边的小麦,只能靠人工收割,许多青年累得

               病倒了。但再困难也要干,几万亩地的麦子总不能让它烂在地里,全连一百来个知识青

               年硬是在老职工的带领下,拼着命把麦子全部从泥浆里抢收了回来。到了冬天,冰天雪
               地,北风呼啸,本来也不必天天出去干活,但连里领导是不会让你闲着的。实在没活干,

               就让我们去挖排水沟。大地冻得象石头,一镐刨下去,虎口震得发麻,半天挖不出一米

               来。但也好,省得你偷懒,在这种天气里,你要停下来不动,保证把你冻僵。

                    秋收季节,扛麻袋是男青年常干的活,我因身体瘦弱,一百八十斤的麻包压在肩上
               两腿直发抖,但又不肯示弱,咬着牙也要坚持。头两年里,播种、锄地、收割,什么样

               的农活我都干过,个中的酸甜苦辣都尝了个够。

                    两年以后,我被抽调到一个工业连队当会计。这个工业连队实际上就是一个烧石灰

               的窑厂。而且为了就地取材,这个石灰厂就建在深山老林里,就像“智取威虎山”中没
               有通火车前的夹皮沟。不仅交通闭塞,生活也极其艰难。是一个没有电灯,没有电话,

               连一辆马车也没有的“三无”小山村。就是买一只牙膏也要跑上几十里地。每月的生活

               用品都靠来拉石灰的车捎进山来,营部每月只是按时把粮食和油送到连队来。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振作精神,与各种困难作斗争。首先要解决吃菜问题,因为买
               是买不到的,必须靠自力更生。我们就学习老职工,在山坡上开荒种菜。整个冬天也就

               靠储存在地窖里的一点土豆、白菜生活。再省着吃到春节也就完了。整个春天,几乎没

               有蔬菜吃,更不用说荤菜了。老连长看我们两个小青年成天吃大酱蘸馒头可怜,就教我

               们在山上挖野菜吃。(但也必须等冰雪融化,青草长出来之后)。现在的人们,偶尔吃一
               点野菜是一种时尚,调剂一下口味,可我们那时是为了活命啊。为了生存,也为了改善




                                                           186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