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0 - 知青记忆.html
P. 190

邢其能带着激动地心情不断重复:“这,就是我们当时每天学习语录和升旗的地方,

               后面是我们一起看电影的地方!”拉着我硬要给我照相,第一张没照好还硬是补照一张。
                    高茸平在重返六连的地盘上健步如飞。时不时流露出得意地笑容,看,他又指着一

               幢灰色的砖瓦房,“这也是我们当年基建队造的!”“你知道吗,  这些猪睡的都是木地

               板,比我们条件都好!”他用摄像机扫了一下风光依旧的猪圈。

                    妈妈指着碑旁的那栋  25  幢告诉我:“这就是我当年的宿舍。  来!你给我照张
               像。”话还没说完,“我也要照!”“我也来!”“还有我……  “咔嚓,不注意一下我就框进

               六位当年在  25  幢吃喝拉撒的美眉……”一定要把整幢都照进去!她们不放心地喊

               道……

                    何伟民指着半山腰水库边的榕树喊道:“嗨!这就是那棵榕树,  我们在那里歇息
               的地方!”当众人徒步走近它,  何伟民欲止步留影。此时一旁人叫道:  "且慢,后面

               有汽车,等车过后再拍!”何扬手答道:“此言  差矣!当初我们在这里顶多只有马车相

               伴,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后面跟有汽车也合乎情理。来啊!就这么照!”边说岔开双

               腿,双手插腰,在汽车前摆了个够酷的  POSE  !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宝地‘牛粪堆’,走!张忆,我带你去!”汪力军得意洋洋

               地冲在前头!还不让我这穿凉鞋打赤脚的城市娇娃歇口气。

                    “来!我们采茶喽!大姐你借我们你的背篓一下好吗?我们照个相!”柯桦见到几

               个茶地里正在耙地的农民,飞也似地蹦了过去。背起竹篓,似乎找回了过去劳作的感觉!
               紧接着,其他的“姑娘”们也紧随其后,我乘机按下了快门……

                    整整一天身临其境,这群青年再次置身于 26 年前的生活,重闻第二故乡的泥土气

               息,拥抱曾经洒下欢乐和劳苦的地方,谁能不为此而欢欣雀跃。

                    想到这里,也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浩浩荡荡的知青 50 人“故地重游”的队伍能在
               仅仅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组成并顺利地在“五一”节的九天时间里完成,靠的是怎样的

               一种凝聚力、一份坚定执著的信念和对农场的依恋之情。这里,我感谢筹委会成员做出

               的特别贡献;我感动着大部分因这片土地而历经岁月沧桑的家庭却对这片土地有着惊人

               的感情和忘我的责任;我更感慨着这个特殊的年代造就了这样  一群特殊的群体。
                    当经济在发展,国门在开放,个体人格日益得到尊重时,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同时也

               在丢弃着祖父辈们的某些优良传统:比如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在这里我并不企图讨论个

               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优劣是非,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变化。我仅想借此机会表达:

               在由个人主义主导的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这个所谓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对
               具有积极意义的集体主义行为的讴歌和钦佩!




                                                           189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