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铁血云间:松江抗战记忆.html
P. 188
&'()
8. 附带的且谈一谈对于郭军负责指挥的马旅长的印象。 他是一位演
喜剧的角色。 驰援松江, 他是最先到达的。 那时敌已迫城, 情形已殊紧
急, 他见到我第一句话, 便是: “赵子龙来也!” 接着又来一句: “赵子龙
单骑救主, 何况我还有一百余名的大兵!” 随即要我部队守城, 他便出城
布防。 临行又送我一小箕四川大面, 并说: “我知道你近两天没有吃喝,
饥渴发慌, 不妨安心的来两口!” 他不但临危不惊, 并仍具轻松愉快的心
情, 令人顿感宽慰。 在匆匆分手时, 我不禁向他竖起大拇指, 说声: “硬
是要得!” 后来, 我去重庆时, 特往遂宁访问到他, 并畅饮终日。 他是特
殊的一型人物, 很可爱。 忧虑焦急, 不能解决问题的, 不是么?
9. 另和我守城时, 始终不离的, 是吴军的一位政治部主任, 他也姓
吴, 但迄今查问不到他的名字, 吴军长身旁, 没有参谋长, 他好像兼代此
职, 可是又不见他多所献策和主张, 他身材高高的, 仪表很潇洒, 在危急
时总是哼着聊斋凤阳士人故事里那首词——— “黄昏卸却残妆罢, 窗外西风
冷透纱, ……又是想他, 又是恨他, 手拿着红绣鞋见占鬼卦!” 反复低吟,
颇为悠扬, 好像借此可以抵消焦虑似的。 这位先生不脱书生本色。 因为有
人证明, 说他和吴军长一同在白鹤港的桥南端殉难的, 所以联想到他。
10. 很想找到吴军长的相片做个纪念, 但迄未如愿, 这也是我对于这
项报道迟延着笔的原因之一。 听说在台的监察委员张建中先生深知吴军长
的情形, 可惜我无缘识荆, 到 “监院” 专访一次, 又未相值。 将来还想向
他请益, 如吴军长本籍、 年龄及学经历等等, 来做纪念这位伟大战友的文
字补充。
要 事 再 记
此文匆成后, 得王铁汉将军补充几项资料, 均较重要, 爰再附录
于次:
1. 吴军长克仁字静山, 民前十八年生, 吉林省双城县人, 保定军校
五期炮科及日本炮兵学校毕业。 历任东北陆军炮兵连、 营长。 十八年升充
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
廿一年十一月调升陆军第一一七师少将副师长。 廿二年七月升任该师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