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松江老街巷.html
P. 73
【从景德路到阔街】
ㄧ中南路老宅,2006 年(唐西林 摄)
期松江大户人家的住宅格局大体如此,差异仅是规模大小而已。土改以后,
大户人家的房子大多被政府没收,陆陆续续住进了好多人家。我家也在那时
搬进中南路 72 号,原房主是廖姓大地主,当时已住有十几户人家,拥挤而
热闹。隔壁的中南路 73 号本来与 72 号同为一个院落,也属廖家,建筑面积
与花园比 72 号更大,当时为县级机关家属宿舍,已与 72 号隔断。据史料称,
清末民初时,丁月心女士自费创办景贤女校,在松江形成女子入学读书的新
风。学生增多后,“为了便利学生上学,租赁城内杨家桥堍廖姓房屋为校舍”。
廖家房子高大亮堂,活动场所宽敞,又有花园可供休憩,在当时的条件下,
丁月心女士选中廖家房子做校舍,足见其用心良苦。
民国时期的松江电报局坐落在中南路与普照路路口,完全的西式风格,
解放后成了邮电局和县级机关的家属宿舍。平时我常到住在里面的同学家
玩,感觉就像进了上海市区某幢 30 年代的建筑。“文革”初期“破四旧”,
红卫兵小将看到它的门头装饰不舒服,架了梯子,挥锤乱砸,怎奈水泥汰石
子的门头实在结实,砸了半天,也只砸了几个白点点,只得半途而废,草草
收场。
夹在中南路和中山路之间的市河宽十来米,两岸全由条石驳岸。自西
往东,依次排列有佛字桥、杨家桥、普照路桥、望云桥、爱民桥、察院桥、
松江老街巷 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