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松江老街巷.html
P. 149

【从景德路到阔街】
             屋前置旗杆,门前护城河上船只密集,竹篙汇聚。又传,明正德年间农民汇
             集于此出售竹子,故名竹竿汇。”由此往北转弯五六十米处,有个往西拐的
             大弯道,弯道处有个较大的花岗岩砌就的弧形河滩。这儿东西向的市河及南

             北向的护城河交汇后往来于城内外。现在我还模糊记得城墙下有方便舟船
             进出而设的拱形门洞,战时可放下铁栅,禁止舟舸通行。河滩靠南拐弯处,
             有一个烘大饼的炉子,一年四季站在这里,摊主是苏北人周阿根,此人专卖

             大饼,孑然一身,终身未娶。据沈松棠先生介绍,周阿根往生后,是他代表
             单位去料理的后事。紧靠河滩另一端的原来是个茶馆,它南面临街,北面傍

             河,西面紧挨着日晖桥桥堍。这儿径直往西就是诸行街了。茶馆窗明几净,
             北面临窗而坐,抬头东望,可以看到经过历史冲刷后残存的城墙;移目北
             边,能看见中山路上的行人来往匆匆,穿梭在自己的生活中;低头看河面,

             小货船、小客船交会时竹篙点撑,也交会着南腔北调,编织着城市的繁忙。
             这个茶室一度闲置,一度也看到过里边置放着编织机。

                  我忘了是竹竿汇 72 号,还是 75 号,具体方位在竹竿汇支路东面向北进
             入竹竿汇不到七八米的街东面,这房子幽暗,缺少光照。大概在 1967 年春
             夏之交,原松江越剧团的团长赵世祥搬了进来。由于“一月革命风暴”及后

             来的“轰派”和“支派争斗”的原因,那些所谓文艺黑线上的反动学术权威,
             后来升级为“牛鬼蛇神”的人们相对自由些,故自赵世祥搬来竹竿汇后,沪

























             ㄧ竹竿汇中部原貌(陆钱华  摄)                       ㄧ竹竿汇北部原貌(陆钱华  摄)

                                                                               松江老街巷    137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