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松江老街巷.html
P. 148

【从景德路到阔街】
            兴学堂,后来也并到峰泖小学了,有些还成了我的同班同学。这儿的西南
            方有一片荒地和高泥墩,南北向有条七八十米长的路,南面和峰泖邨相接,
            再往南 20 余米就和松汇路相通。这条路是不是峰泖邨支路或有其他路名,

            就不得而知了。隔开这条不知名的小路,西面坐南朝北的高墙大院是清洁
            所的所在地。上午约 10 点以后,清洁所大门两侧陆续停满了粪车和垃圾车。
            全民动员“除四害”的时候,我拍了苍蝇数了数,装入火柴盒就交到这儿来。

            苍蝇的数字由自己报,工作人员填写一张收据之类的字条写上我的名字盖上
            章,我凭此到学校去领成绩。清洁所隔街正对可可居饭店的南墙,饭店的

            屋后有一个公共厕所(在这饭店和厕所的北面,是放小猪的小猪行所在地,
            很是热闹)。
                 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忘。竹竿汇支路过庙前街,对面就是后诸行街的

            东端。这地方北面拐弯处是个豆腐店(和豆腐店面对面的是可可居饭店),
            南面是个常有马戏团来演出的很大的高泥墩。这南北之间的空地开阔,常

            有扯铃卖拉铃糖的,有治伤卖膏药的摆场子。有一回我看到一个肤色暗红,
            满脸麻子,满嘴酒气,年纪五十开外的盲人,他面前放一只搪瓷小碗,好
            多人围着他,看他拉二胡。我见他二胡上没有千斤箍,他的手指上下翻飞,

            拉锣鼓声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拉京剧流派唱腔,马、麒、余、杨韵味十足;
            花脸、老生、花旦及场面、伴奏等一总活儿全在他两根弦和手指间表达出来,

            让听者倾倒。散场后,他用献艺所得的辛苦钱沽酒买五香豆,可说是黄连树
            下弹琴,苦中作乐。听人说他夜晚就宿在这个厕所里。
                 后来,在竹竿汇支路的西南荒地上造起了新校舍,把原来那个作为校

            舍的破庙也翻修了一下。1959 年的下半年,峰泖小学从竹竿汇搬迁到了竹
            竿汇支路上。支路的南面,从东到西依次有松江县食品公司的屠宰场、农机

            工业局、峰泖小学等。再后来在峰泖小学的旧址上有了教育局。竹竿汇支路
            东接竹竿汇,北边靠近民居处有一残存的石块凸出路面,虽经岁月的风雨
            剥蚀,但还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旗杆石。在我的记忆中,20 世纪八九十

            年代还能看到它,不过一般人也不会去注意它,更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了。
            其实在《松江地名志》街里弄坊中说到这个地方,连这儿因何叫竹竿汇也介

            绍得很清楚:“该街因清初高官王鸿绪等曾居于此,王氏三兄弟均为进士,

     136    松江老街巷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