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松江故事
P. 53

市井俚曲    045



                 杨家婆婆







                   在旧城改造以前, 松江城内有许多“ 大墙门”, 即北方人所称的大宅

               院。靠近松江西城门, 有座大墙门, 房主姓杨, 人称“ 杨家房子”。五个门
               面, 四棣进深, 棣与棣之间有宽敞的庭心, 两侧有厢房相连, 厢房的旁边
               还有厨房间、 杂作间, 后面是垒有假山的花园, 花园四周有高高的围墙。

               松江大户人家的住宅格局大体如此, 差异仅是规模大小而已。
                   土改以后,“ 杨家房子” 被政府没收了, 陆陆续续住进了好多人家。
               我家也在那时搬了进去, 当时已住有十几户, 拥挤而热闹。
                   旧房主一家已经四散, 除一位老太仍住在“ 杨家房子” 外, 别无他人,
               大家都叫她“ 杨家婆婆”。当时, 她六十来岁, 细挑的身材, 皮肤白皙细

               腻, 穿戴始终干干净净, 浑身上下显露出来的依然是大家闺秀的淑女
               气质。
                   20世纪60年代初, 我已稍稍懂事, 或许比较乖巧机灵, 杨家婆婆就

               经常“ 小弟来, 小弟来”, 笑眯眯地招呼我到她屋里去, 有时要帮她做点小
               事, 有时也就陪她说说话。我每次去她屋里, 不管是不是帮她做了事, 临
               走时, 她都会给我一点点小零食, 有时是一颗糖, 有时是两块饼干, 在物
               资供应十分匮乏的年代, 这对一个小孩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
                   杨家婆婆有两个儿子, 都在北方工作; 还有三个女儿, 两个在上海,

               一个在台湾。在大陆的两儿两女的生活大概都不怎么样, 从没看见寄钱
               寄物给他们的母亲。在台湾的女儿每月通过香港的友人转寄给她一百
               港元( 当时大陆与台湾之间不通邮), 这是她唯一的经济来源。当年一百

               港元兑换成人民币有四十一二元, 这些钱在松江一般可以养活一家人,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