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松江故事
P. 48
040 松江故事
当关注的篇章, 牵动着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 确定入志人物就不是一
件易事, 何况还要爬梳整理浩如烟海的资料, 将入志人物写真写活, 不管
从哪方面评判, 人物志确实是县志编写工作中的重头戏。
当时, 县志办考虑到褚老师年事已高, 就让他在家中办公, 因此王永
顺有段时间也在他家上班。王永顺和褚老师都很熟悉历史, 特别是熟悉
松江的历史人物, 王勤于资料收集, 褚长于文字表达, 两人各有所长, 优
势互补, 工作很有成效。有时, 为了某个人物、 某个史料、 某段文字的表
述, 褚老师和王永顺也会发生争论, 且争得面红耳赤。褚老师这样一个
与世无争的老人, 竟也会与人争执不休, 正是他的可敬可爱之处。《 松江
县志》 出版后, 社会各界对人物部分没有提出过任何异议, 相反, 史志界
的许多专家给以充分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足以说明他俩严谨的治学态度
和扎实的史学功底。
褚老师的一生中最值得提及的是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 创作了
《 水浒新传》。他从小就喜欢读《 水浒传》, 家中的一套《 水浒传》 都被他读
烂了。稍长, 他对《 水浒传》 有了自己的想法:一百零八将中林冲、 武松、
李逵等人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 但有些人物就欠丰满, 而且原著主题
没能深刻地揭示宋朝尖锐的阶级斗争, 故事的结局也不令人满意。他决
心在《 水浒传》 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创作, 全面揭示宋朝严重的社会矛盾,
尽可能地将水浒诸多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 布排一个更加合理的结局。
有朋友劝他:你这是顶了石臼做戏, 吃力不讨好, 何必多此一举?但他
谢绝了朋友的劝告, 顶起了石臼, 决心将戏做下去, 而且一定要做好这
出戏。
大约在1945年, 他利用教学间隙, 开始《 水浒新传》 的创作, 到“ 文
革” 爆发前, 基本完成初稿, 全书160余万字。但这些书稿在“ 文革” 中被
“ 红卫兵” 作为“ 毒草” 抄走, 付之一炬。二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禇老师
悲痛欲绝。但他没有气馁, 他说, 纸写的稿子可以被烧掉, 但刻在我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