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松江故事
P. 104
096 松江故事
闲话旧时泗泾经济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三月, 马相伯在泗泾创办汇源米厂, 是松
江第一家使用机器动力的碾米厂。汇源厂开设于镇的西市, 厂房由外国
人设计, 布局新颖, 厂区内敷设手推车铁轨道, 蒸汽发动机从国外进口,
年加工大米能力85万石( 每石合75千克)。清宣统三年( 1911年) 八月,
沈焕堂、 查仲箴等集资2.37万元, 在泗泾镇西市开设日升昶碾米厂, 年
加工大米13万石。以后, 相继出现大兴、 震西等碾米厂。抗日战争全面
爆发前夕, 人口不足万人的泗泾镇有碾米厂12家, 日大米上市量高达
2000余石, 粮食仓储量保持在1万石左右。抗日战争期间, 日军搞封锁
“ 禁米”, 上海市区粮食奇缺, 米贩子冒着生命危险从封锁线外贩米进上
海, 泗泾成为米贩子进米的首选之地, 由此更加刺激了泗泾米业的发展。
与米业相关的酿造业在泗泾也得到长足发展。泗泾同泰酱园的三
伏晒油、 石洪兴的白酒等产品在沪郊享有盛誉。同泰酱园开设于清同治
八年( 1869年), 由奉贤南桥鼎丰酱园股东萧狄安会同泗泾人闻寅伯、 陈
雅樵等集资( 资金折合大米200石) 开办, 后相继分设同丰酱园和泰记槽
坊两家分店。接着, 李日新、 元康、 源丰顺、 春和等7爿酱园、 槽坊相继开
设。清末民初, 全镇每天生产白酒的原料糙米用量高达上百石, 生产白
酒4500千克左右。酱园槽坊的下脚, 为农村饲养畜禽提供了饲料, 促
进了当地农副业生产的发展,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 泗泾镇市场繁荣, 与
米业、 酿造业的兴盛不无关系。
泗泾竹木商业形成于清末, 繁荣于20世纪20年代。泗泾竹木业兴
盛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泗泾塘及周围的数条大河河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