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20
序章
当时东南文士纷纷避难于此。 明代何良俊直接点明张士诚政权对
松江的贡献: “吾松文物之盛, 亦有自也。 盖由苏州为张士诚所
据, 浙西诸郡皆为战场, 而吾松稍僻, 峰泖之间以及海上皆可避
兵, 故四方名流汇萃于此, 熏陶渐染之功为多也。” (《四友斋丛
说》 卷十六)
3 元末松江对科举教育的追求,是文人学士流寓于此的重
要原因
科举发展到宋代, 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专家指
出, 北宋以后, 中国社会已由 “门第社会” 转变为 “科第社会”,
“知识精英” 成为 “统治精英” 的主要来源。 元代前期废除科举,
使两宋以来的传统中断, 直到延祐二年 (1315 ) 恢复科举, 虽然
取士的规模和待遇与前朝无法相提并论, 但毕竟给众多的儒士以
进身的希望。 对于松江这样经济地位急剧上升又有科举传统的地
区而言, 更是如此。
前面已经提到, 松江地区在两宋时期共进士及第一百一十一
人, 而元朝只有三人, 相信这个巨大的落差更激发了松江人对科
举的热情。 分析松江元代科举的情况, 能够更清晰地看出这一
点。 至治元年 (1321 ), 元朝第三次开科, 赵庭芝中进士, 这是
松江第一名进士, 也是元朝南人中进士之始。 此后第四科泰定元
年, 完泽溥化成为松江第二名进士。 此后, 直到至正十四年, 整
整三十年后, 松江才出了第三名进士迈里古思。 在这三十年中,
松江只出了十一名举人。 我们可以想象赵庭芝和完泽溥化连中进
士带给松江士子和地方官的荣耀, 也可以想象三十年里无一人进
— 6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