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5 - 软浓吴语松江好.html
P. 285

来           三





                     松江人夸赞别人能干、 精明、 有本领, 常常用“ 来三” 一词。
                 例如“ 阿根真来三, 科学种田, 勤劳致富, 真不愧是我伲乡里格                               !

                 新长征突击手。” 此外,“ 来三” 还经常用来表示“ 可以、 可行” 的                           "
                                                                                #
                 意思。如“ 格桩事体格能做来三不来三, 还是要多听听群众                                   $
                                                                                %
                 意见。”                                                           &
                                                                                '
                     “ 可以、 能干、 行” 称作“ 来三”, 这里头有个典故。据清代
                 王有光《 吴下谚联》 记载, 明末某考官在江南主持考试时, 曾派

                 人在外偷偷放出风声说, 只要掏三百两纹银送给考官, 便保你
                 考中秀才。到时候, 交了银子的童生被特意安排在编号为
                 “ 来” 字三号的考棚里参加考试。考完后, 考官暗示阅卷老师

                 说:“ 来” 字三号的考卷得好好评。阅卷老师心领神会, 给三号
                 考生评了个好成绩。发榜时, 那些付了银子的童生, 即“ 来” 字

                 三号的考生, 果然都如愿以偿, 中了秀才。所以王有光说,“ 自
                 后得售者, 皆隐语‘ 来三’, 不照者曰‘ 不来三’, 凡事皆然, 不但

                 考试矣。” 之后, 人们便把“ 来三” 隐喻为有本领, 能办事, 又转
                 而引申为可以、 能干的意思, 而“ 不来三” 就是不行、 不可以的
                 意思了。

                     关于“ 来三”, 还有一种说法, 认为它由“ 襕衫” 一词讹变而
                 来。襕衫, 古时士人、 儒生的服装。《 新唐书·车服志》 称:“ 太

                 宗时, 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 宋史·舆服志》 亦记载说, 襕




                                                                               273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