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知青记忆.html
P. 89
连队这一“义举”的理解和支持,就这样一场用水危机在友善团结中化解了。
我们水利兵团实行的是工资制,每月 28 元,在当时不算低,由于没有市场,有钱
也买不到东西,每日三餐主要是以红米和南瓜、冬瓜汤为主,每到星期天同学们便在宿
舍里摆上煤油炉,拿出从上海带来的咸鱼、咸肉之类的食品改善生活,连队领导知道了
并没有责备大家,连长把这比喻为吃老本,他启发式的问大家:“你们的老本吃完了吗,
毛主席不是说过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吗?”
当时连里也组织过大家种蔬菜,但是,由于气候原因没能种出来,副指导员步行几
十里地从家乡抱来了几头小猪圈养起来,一群活奔乱跳的小猪就成了大家改善生活的指
望,在当地养猪主要是靠山上的野芭蕉砍下来后把芭蕉杆切碎伴着苞谷(玉米)煮熟后
再喂,于是连队组织大家在附近的山坡上中起了苞谷,种苞谷的方法和内地不同,先是
把坡地上的杂树荒草用刀砍断暴晒,然后看准了天气风向放火烧荒,过火后的坡地上便
留下了一层薄薄的炭灰,最后种苞谷时同学们一字形排列用锄头挖一个坑,丢几颗种子,
顺便用炭灰盖住,这就是最好的天然有机肥料,一场雨后种子就发芽吐绿,待到六七月
份就长势喜人了,这就是云南的刀耕火种。
按理说可以坐享其成了,但问题又来了。苞谷地还是被山上的猴子发现了,成群的
猴子来袭时像旋风一般肆意骚扰践踏,随着咔嚓咔嚓的响声苞谷一天就倒了一大片。心
疼呀,“警报“响起,连队立即组织了男同学在山坡上搭起了瞭望哨,放哨的同学带了
铁桶棍棒,当猴群来袭时一边高声呼喊一边敲打着铁桶进行驱赶,每天都要好几回,苞
谷地就成了人猴大战的战场。那时也没有午饭可带,放哨的同学就拿出了南瓜放在火上
烤,烤熟后的南瓜香甜又软,就算作是一顿别有风味的午餐。
随着水渠向前延伸,中秋节就要到了,思乡之情再次弥漫起来,一位男同学拿出一
个圆口水果瓶,双手捧着,我一看里面放着一拨泥土。不解的问他,他认真的跟我说:
“他父亲早逝,是妈一手把我带大是独生子,临行前妈叫我把这拨土带上,常拿出来看
看。”真是故土难离呵。当时同学们的思乡之情可见一斑。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连长的
身影经常出现,他亲切地问大家:“上海的中秋节是怎样过的?吃些什么食品,有哪些
风俗,领导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交流讨论着。
当明月高悬的那天晚上,随着一声哨响每个班都分到一大盆食品,其中没有馅的饼
子是县里生产的,另三样是水煮芋头,嫩苞谷,和水煮花生,都是连队自己生产的,在
当时连里也是倾其所有了,大家享用到劳动的成果,心情格外高兴,以班为单位围坐在
场地上,一圈一圈的。在边吃边聊中,一时思乡之情就这样荡然无存,月光下还传来一
曲《在那美丽的地方》的悠扬的笛声。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