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知青记忆.html
P. 65
“谁呀!”那边竟然又无回应!不知怎地,我的牙齿上下哆嗦起来了。
我又本能地转身撒腿就跑,快去找队长,咱不干了,把这断命的活还给他。可是,
没跑几步我却停下了。似乎是灵光一闪,照亮了我的心胸和双眼——我的脑子突然好使
了:这宅子不是哑巴家的屋吗?!对了,一定是那个牛高马大的哑巴,怪不得对我的叫
喊没反应。可个子再大也不至于高过屋檐呀!何况还在半夜,他出来干什么?我转回身,
慢慢走近去,仔细瞅,喔——我终于看出来了,是有人影在高高的梯子上慢慢往下蠕动
的样子。此时,出于对农村习俗略有了解的缘故,我即刻想到了哑巴在干什么——晾地
瓜或青菜之类让太阳晒干了做腌制品的东西!可这哑巴老爹也实在太勤快了呀——居
然半夜就起来往屋顶上晾地瓜,吓得我够戗!
这一则误以为闹鬼的故事,倒也让我得益不少。大忙过后队长推荐我作为队里的劳
动积极分子去全大队总结会上发言,我也没啥可总结的,只能胡乱讲讲经历的这些事,
不料,大获好评,我的发言被刊登在村校老师编的《农忙战报》上,我还被评价说:初
中生写作水平倒像高中生么。此后,大队部便安排我担当编《农忙战报》的工作,另安
排一位老师负责刻印。
一把旧胡琴
常听老人念叨“讨饭胡琴”四个字,意思是,胡琴是叫花子用来讨饭的。此语在我
身上几乎就应验了。靠会拉几下胡琴(另加会吹笛子),下乡几年里,那艰难日子的苦
涩味明显少了几分,末了还被抽调到镇上文化站任站长,当然这是后话。记得很小的时
候,偶尔听到小巷里有琴声歌声传出,不知怎地就被那美妙的乐音迷住了,私自花 4.36
元买回一把二胡,也没人教,咿咿呀呀就拉开了,弓法肯定不规范,几年后却也派上了
用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吸收加入学生演出队,有一次还出省,去到浙江平湖农村
搭台表演,虽尽是些举拳跺脚喊口号的不入流节目,却也引起轰动,观者潮涌。下乡插
队后,农闲时,除了翻看几本随身携带的书籍外,就剩下拉胡琴的闲情逸致了。有村民
说我烧饭时还在拉胡琴,因为他们发觉小河对面我的屋顶上烟囱冒着的烟,是伴随着袅
袅的琴声一起扩散开来的。“塞把柴禾进灶膛,腾出手来拉琴忙”,他们边说边夸张地模
仿着我的样子逗我,搞得我啼笑皆非。不过,乡民们也是喜欢娱乐的,农闲时我的小屋
里常常聚满了人,当然以小孩和青年为主,他们会胡乱地附和着我的琴声哼唱一些群众
歌曲,欢乐气氛氤氲扩散,似乎将那种刻板滞涩的日子搅动得温和了许多。
大队部组织文艺宣传队,立马就拉上了我。当时,政治统帅一切,文艺宣传作为政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