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知青记忆.html
P. 119
北大荒,历练了我的意志
俞国宪
我于 1970 年 6 月 6 日赴黑龙江省甘南县插队落户。那时我才 15 岁,身高不足 1.6
米。去黑龙江省甘南县插队的上海知青主要来自市区的静安区,大概有近 3000 名,而
松江知青比较少,只有 130 多名。松江知青主要安置在甘南县长吉岗公社。甘南县位于
大兴安岭南麓,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接壤。那里是北大荒的一部分,但由于地理位置在
黑龙江的西部内陆,自然灾害频繁,农民靠天吃饭,至今还是国家级的贫困县。我所插
队的十三大队是由山东籍转业军人和家属于 1954 年拓荒建成的新村,是一个半农半牧
区。虽然有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但是一个风不调,雨不顺的地方。南部是一望无际的方
圆 200 多平方公里的长吉岗大草甸子和沼泽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大豆和谷子。由于
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十分贫困。我们知青点有 36 名知青,住在集体青年点。刚来
的几个月,主食粮由国家粮库调拨,有大米和白面吃。而以后是难以吞咽的玉米大馇子
和玉米面做的大饼子及小米饭(称之粗粮)。过节时才能吃到一点白面馒头。这与在黑
龙江其他地区插队的松江知青的主食条件相比要差得多。这样的饮食生活对于久住江南
鱼米之乡,以主食大米的松江知青来讲实在难以习惯,也与去东北插队前在上海听到的
黑龙江甘南县介绍的美丽的景致和富饶的物产,美好的生活相比,大相径庭。许多知青
抱头大哭。家境较好的知青不断地请家里人寄大米,改善生活,生活条件较差的知青只
能无奈地慢慢适应。
夏天是东北最美丽的季节,大地一片葱绿,农作物茁壮成长,而铲地是东北夏季的
主要农活。由于东北纬度高,昼长夜短。早上 2 点钟天就亮了,一直到晚上 10 点才慢
慢暗下去。此时是农作物和草一年中长得最快的时候,所以农民要抓紧时间,拼命地铲
掉农田里的草,来保证庄稼的丰收。而对我们这些娃娃样的农民把铲地视为最难熬的农
活。一天十几小时的农活干得腰酸背疼;一条垅的铲地,长几里地,望不到尽头(午饭
由队里派马车送)。这全凭知青的体力和耐力。女知青吃不消,由体力好的男青年帮忙。
大家盼着太阳快点落山,无望地想着修地球究竟修到何时?我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个
子也最矮,但我手脚快,拼命干,不休息,所以基本能完成任务,队里评分经常给我评
9 分。他们说我是尽力,不偷懒。夏季雨天比较多,知青们盼望雨天,因为雨天可以不
出工,在家里休息。我则利用爱好画画的特长,利用雨天休息时间义务帮助农民家里的
木箱上画花鸟和风景漆画。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