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知青记忆.html
P. 120

夏天也不只是没有乐趣。我们知青最喜欢在夏末的 8 月份去南面的长吉岗大草甸子

               打洋草。东北农牧区有个习惯,夏天到草甸子打草,一则晒成草干后冬天喂牲口,二则
               作为一年的柴火备用。夏天的草原特别美丽,那里长着各种野草,开着各种野花,五颜

               六色,花香扑鼻,把草原点缀得绚丽多彩。长吉岗大草甸子还是丹顶鹤的故乡。在那里

               能看到在蓝天白云下飞翔的丹顶鹤、天鹅和各种飞禽,碰巧时还能遇到“棒打狍子瓢舀

               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原始生态景象。知青感兴趣的倒不是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因为
               那时还没有这方面意识。主要是去打洋草能吃到队里提供的白面馒头和羊肉,记工评分

               时可以高一些。在青年点食堂只能吃玉米窝窝头和咸萝卜。但打洋草不是任何人都能干

               的。那被誉为“超级镰刀”的大钐刀,使用起来既凭力气又凭技术。而且,草甸子里有

               无数的大小不等的虫子咬;还有毒头太阳晒,和时不时的倾盆大雨的侵袭,是一个强劳
               动力活。按理讲,我是不能参加队里的打洋草活儿,可我对白面馒头和羊肉的渴望以及

               想多挣一点工分,年底分红时寄给还在冤假错案中受苦的,无工作,无经济来源的父母。

               我坚决要求去,小队长对我很好,他同意我去,并说如果干不动可以少干点。我那肯拉

               下,一人跟一人,在湿地里吃力地挥扔着大钐刀。
                    冬天是东北的农闲季节,我们这里的冬天农活主要是积肥、上山采石头(垒牛、羊、

               马圈用)和去北山伐木。农民有积肥的习惯,把马、牛、羊圈里的肥料积起来,堆成小

               山,到了春天发酵后运到田里,因为那里基本上不用化肥。而对上海知青来讲,每到冬

               天季节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家里寄钱来,他们可以回上海探亲,而其他人只能呆在东
               北这最难熬的季节里。我父亲受冤案牵连,连生存都困难,所以我难得回上海探亲。冬

               天我随农民上山采石头。每天早上,怀里揣着硬棒棒的玉米窝窝头,冒着零下三十多度

               的严寒,步行十几里去熬宝山采石。我是一个要求上进的青年,那是我还积极要求入团,

               但出身不好,受人歧视。不过毛主席讲过重在表现。所以我力求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
               己。为了帮助队里多积肥,连续几个冬天,我戴着羊皮帽,穿着棉大衣和乌拉草垫的棉

               胶鞋,顶着凛冽的寒风,顶着别人的嘲笑,利用清晨和晚上及一切空余时间,背着粪筐

               沿着村头和通往草甸子的马车道上义务为队里拾粪积肥。为此甘南县广播站、黑龙江省

               广播电台为我作了题为“上海知青拾粪记”的专题报道。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总体上锻炼了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并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一些地方发生了严重侵害知青权利的事件。我插队的甘南县知青工作搞得比较差。

               1973 年的中央 30 号文件专门严厉批评了甘南县的知青工作。我所在的巨十三大队,由

               于大队领导不重视,冬天青年点无柴火烧,无粮食供应。青年点食堂断了炊烟。我们留
               守的断了柴米的可怜青年,只能带着皮帽,穿着大衣,在寒风嗖嗖,冰冷的炕上睡觉,




                                                           119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