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援建记忆.html
P. 81

红土地上的援滇故事

               大家在一起工作的那股劲儿,我顿时增加了把工作干好的信心。

                    后来,丘北县也整合了一部分资金,投入配套项目建设。
               到年底,一个彝族村寨像模像样地出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这个

               新农村项目的建设,我也摸索到一些经验,譬如第一年做村庄
               改造,第二年做产业和绿化等后续配套项目;少数民族的村庄

               房屋建设尽量要保留民族特点,进行保护性改造;云南是多地
               震地区,建设砖瓦房虽然漂亮干净,但要注意结合抗震性能等

               等。这些思考在以后的上那红、塘子边村等新农村建设中加以
               运用实践,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村庄改造完成了,但还有一些事情牵动着我的心。一是学

               校改造建设资金没有着落,二是村里有了路却没有绿化,三是
               产业项目没有跟上,群众没有致富门路。

                    花小钱办大事,我先想到了绿化,在云南这个花的王国,
               应该好办吧?我拉着县扶贫办的同志到丘北县的苗圃考察,又

               征询了专家意见,决定广泛种植最好生长的叶子花。文山州培
               养叶子花的苗圃很少,质量不高,价格也很贵。通过云南农业
               大学的朋友,我了解到昆明的宜良县是叶子花的培育基地,质

               优价廉。于是,我们几个上海人利用周末,驱车 300 多公里来
               到昆明宜良县,订购了一批叶子花,种到当年丘北县实施的上

               海6个白玉兰整村推进项目。
                    第二年,村里产业也发展起来,我们利用松江区的 25 万元

               资金作为小额贷款种植了 300 亩优质的黄金梨、翠冠等梨树新
               品种,还扶植了草莓和养猪行业。松江工业区捐助 30 万元建设


                                           6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