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4 - 铁血云间:松江抗战记忆.html
P. 334

&'()













                              在民族抗战中的科学工作


                                                                           杨孝述①



                   自平津沦陷, 沪战突发, 我国两大文化中心区的科学事业遂在敌机炮
                火之下, 遭到绝大的威胁和破坏, 而科学人乃陷入于僵冻沉闷的境地。 科

                学人的头脑是冷静的, 而意志是勇敢的, 到此民族的生死关头, 哪一个不
                是热血沸腾, 那一个不愿牺牲到底, 然而因为平时在国防方面缺少密切的

                联系, 临时遂不能发挥其集体的力量。
                                                科学是建设的工具, 也是国防的利器。
                                            飞机、 大炮固然是科学的国防, 但化学工

                                            业与其他重工业均可立刻改成兵工厂; 科
                                            学化的农业足以改良品种, 增进粮食, 巩
                                            固后方; 地质与生物调查可以开发天产,

                                            增加国富; 医药卫生赖以救护将士, 维持
                                            民族健康; 甚至气象、 天算、 物理等纯粹
                                            科学亦为军事动作及运用兵器之不可或缺

                                            的助力。 现代的国防必须有科学为后盾,
                                            才能持久, 而科学工作亦以在战争时为最
                      《 科学画报》封面             能活动。

                    现在全面抗战的局面已经展开, 我们根据建设即国防之义, 并在战时统
                制的原则之下, 提出下列数点, 为今后科学人参加集体活动的应循的途径。

                ① 杨孝述 ( 1889—1974),江苏松江 ( 今属上海)人,科学家,曾任
                   《 科学杂志》、《 科学画报》总编辑,中国科学社总干事,上海市杨浦
                   区政协副主席。



            324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