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9 - 口述松江改革开放.html
P. 239
一脉单传的十锦细锣鼓
帆”来描绘古镇的秀色。明代中叶后,泗泾米市崛起,明万历年间,镇上首 231
开李万隆粮行(今泗泾塘和张泾河交汇角子头仍有旧址)。当时泗泾已商船辐
辏,鱼米满仓,店铺林立,蔚然成市,被称之为“四水会波,江南重 镇”。
而江南水乡婚丧喜庆、庙会节日不仅使宗教音乐和江南丝竹在泗泾地区
极为时行,也给民间吹打行业带来勃勃生机。当时泗泾镇的吹打业实力雄厚、
技艺出众。主要有姚姓和刘姓两大家。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人才,在方圆
二三十里久负盛名。当时尽管七宝的吹打素有名声,但也不敢与泗泾的吹打
相匹敌。尤其是锣鼓经,更是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当时泗泾的吹打音乐有
三大类:通俗地说就是江南丝竹、锣鼓音乐和宗教音 乐。
面对强手林立的吹打行业激烈的竞争,要生存、要出人头地,就必须要
有具有独特韵味的看家曲目。于是“十锦细锣鼓”这一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
们长期以来吸收了昆腔的艺术特色,而加以独特艺术创造的成果也就应运而
生。经过几代艺人孜孜以求的努力,技艺上益发娴熟并精益求精、光彩夺目
了。大凡过去有钱人家喜庆日子,举行三天以上的排场,必然要请吹打艺人
演奏“十锦细锣鼓”,但在旧社会毕竟有钱人家不多,又不是常逢喜庆日子,
加上“十锦细锣鼓”节奏感强,演奏要求高,演奏人员要求少而精,一个人
起码要能熟练演奏三种以上的乐器,这就相对增加了它的演奏难度,而一个
没有娴熟、高超的器乐曲演奏技艺的人,也很难胜任得了。这样,能配合默
契的演奏班子也很不容易搭得起 来。
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十锦细锣鼓”平时也很少有机会演奏,据考证,泗
泾镇上演奏“十锦细锣鼓”已查明的总共只有 3 次。而正是由于会的人本来
就寥寥无几,又很少有机会演奏,出于自身的吹打生计,往往又不肯轻易传
授于人,导致“十锦细锣鼓”一直默默无闻的被湮没在民间,濒临失传的
危 险。
我从小喜欢音乐,10 岁起开始学二胡、扬琴,16 岁进入松江剧团工作,
一直从事音乐演奏,还被送戏校培训作曲。设计过《沙家浜》的“智取威虎
山”的沪剧唱段。剧团解散后,我多次被借到文化馆参与群文活动,多次参
ᇫٚ १ඍࡾڿ۪ष٢ JO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