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松江老街巷.html
P. 97

【从景德路到阔街】
             生吃到过的最好吃的猪头肉,炖得酥烂,肥而不腻,香气扑鼻。买猪头肉
             时,店家还会配送一碗熬得十分到位的猪头肉汤,白白的、浓浓的,喷香
             喷香。寿安街上的人,都视这道家门口的菜为松江美食。穿过“小连生”

             店铺的过街亭,再走五六十米,向东拐一小段就是寿安街了。寿安街的南
             端是金门剧场(后来的人民剧场)的后门,这里通过井塘弄与黑鱼弄相通。
             北端与一条比寿安街还要窄的小弄堂也妙弄连接,寿安街的阿姨妈妈们往

             往把也妙弄叫野猫弄,为的是吓唬不听话的小孩,窄窄的也妙弄,夜里走
             起来确实有些“吓势势”的。北头向西拐,就是岳庙后面的和尚坟。和尚

             坟北面不远处有一座桥叫新桥,跨过新桥,走不了多少路就会看到水稻田、
             油菜田、竹园、菜地,会闻到猪圈味、牛粪味、粪缸味等那些农村里特有
             的味道,会听到声音拉得老长的牛叫……用寿安街老街坊的话说,过了“新

             桥头”,就是“乡下头”了。早些年,住在新桥北面一带的农民,到岳庙
             里烧香或者白相,一般会从寿安街走,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时候的寿安

             街是一条连接农村和城中心的交通小道。
                  寿安街上没有“十埭九庭心”的大户人家,整条街只有一处楼房。在
             我的印象中,这幢唯一的楼房是个大杂院,里面住着七八户人家。大多数都

             是讲着像外语一样难懂的丹阳话的外乡人。外乡人多是寿安街的一大特色,
             除了丹阳人,还有苏北人、宁波人、上海市区和其他郊区的人。虽然没有

             正式统计过,但我感觉寿安街上的外地人要比本地人多。用现在的话来讲,
             寿安街在松江老城时代是一条“新松江人”集聚的小街。
                  寿安街上没有名人,是一条小人物街。据我的记忆,整条街有 30 多户

             人家。其中以剃头为生的有四五家,有两位还是松江大众理发店里的大师傅。
             那时松江城里理发店很少,大众理发店是松江的王牌理发店。寿安街有王牌

             理发店的师傅,街坊邻居自然高兴。每到春节,我母亲他们一辈的人,就可
             以免受排队等候做头发的苦恼,享受上门烫发的服务。除了剃头师傅多外,
             寿安街上清洁工也多,每天天未亮,清洁工阿姨们就吆喝着出门扫大街、倒

             马桶。令人想不到的是,扫大街、倒马桶的清洁工阿姨却让没有名人的寿安
             街出了一位名人,她就是住在寿安街北端的劳动模范施阿姨。20 世纪 70 年代,

             松江的一位剧作家写过一部沪剧大戏《女清洁工》,剧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

                                                                               松江老街巷    085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