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松江老街巷.html
P. 101
【从景德路到阔街】
良”,明明是江南的土丘,居然没有什么植被,印象中一直是光秃秃的。
我至今不知道和尚坟起于何朝何代,却是亲眼见证了和尚坟的消失。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某一天,平日孤零零、夜里黑魆魆的和尚坟一下子热闹
了起来,来了许多工人和机器,像当年常见的“某某会战”一样把和尚坟
围了起来,探照灯亮如白昼,机器轰鸣,工人奋战,大干快上,不分昼夜。
和尚坟真像奄奄一息的老僧,哪经得起如此折腾,没多久就被夷为平地。就
在挖掘的过程中,我确实看到了一些坟窟,和尚坟还真是个坟墩,想起我和
小伙伴们曾在上面嬉戏喧闹,感觉有点凉意。
不知过了多久,在和尚坟的原址上矗立起四幢四层的新公房,不再叫
和尚坟,而是编号为妙严寺某某号。我小学时品学兼优的少先队大队长,
就住在从北数过去的第三幢,她至今记得她们家的门牌号码是妙严寺 66 号
307 室。
那时候松江城里的新公房屈指可数,一下子拔地而起的四幢妙严寺公
房对于我们同样居住在岳庙内太平路、荷叶埭、新桥街一带的平房居民,多
少有点羡慕嫉妒恨。至少有五六位我的小学同班同学就住在那里,如此算来,
妙严寺公房的竣工入住应该不会晚于 1974 年初,因为正是那年春天,我和
小伙伴们开始了小学生活。
张席民同志在《松江报》上曾刊登过一篇回忆文章,印证了多少年前
我对妙严寺公房住户身份的猜测。当年确实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入住,而是
为了吸引在松的市属企业,如上照厂、901、有色所的专家和市区职工来松
入住。它不像现在的老城改造动拆迁,和尚坟碰到的只有古人的坟茔,并没
有当地居民房屋。所以妙严寺公房更像是今天鼓励人才引进而特地建造的经
适房,每户面积不大,厨房两户合用,卫生间四户共用,这在那个一个公用
水龙头、一座公用厕所常常要服务几十户人家的 70 年代,是多高的配置啊!
可见松江人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由来已久。
因为每幢都有“我们的人”,所以我也与妙严寺公房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小学时最要好的同学,不仅功课好,成绩在班里甚至全年级都数一数二,
而且打得一手好乒乓球,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他家就住在由北向南第二幢西
边楼道的二楼最东端。同学的父亲是上海铁路局的知识分子,母亲是上海第
松江老街巷 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