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松江老街巷.html
P. 184
【从景德路到阔街】
夜商店二楼黎明自制工场冷饮供应开设。一种叫“刨冰”的主要由绿豆和冰
凌制成的饮品大受顾客青睐。初中阶段的我,怀揣平时积攒下来的零用钱,
邀上三五知己同学光顾黎明二楼畅饮一杯“刨冰”,顿感消暑解渴,也略显
了“恰同学少年”的仗义和豪情。彼时,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收入仅够解决
家人的温饱而已,一般不轻易下馆子胡吃海喝。去清真馆吃一次羊肉锅贴于
我已经是莫大的奢望。妙严寺对面的清真馆是当时松江唯一一家经营清真饭
菜、饮食的饭店,其镇店小吃——羊肉锅贴用精选的羊肉作馅,用精准的火
候煎制锅贴,出锅的锅贴皮焦馅嫩、色泽黄焦,蘸上香醋,非常地鲜美溢口。
主理和掌勺大师傅是一位矮胖的回民老头,人称羊肉杨,烹制清真菜肴、点
心十分讲究纯真地道。清真馆的羊肉锅贴从上午开炉起锅一直要经营到晚上
9 点时分。秋冬时节整条中山中路商店都已打烊歇业,寂静的中山中路几无
人影,唯有清真馆灯火阑珊,还有不少市民围着煎制锅贴的锅台排队购买起
锅的热气腾腾的锅贴,或堂吃或捎回家中与家人分享美味。
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物资匮乏,副食品供应十分紧张奇缺。猪肉、鸡禽
蛋和豆制品都要凭票购买,且常常需要排队等候,逢年过节尤甚。其时每逢
春节、国庆等节日,母亲都要清晨天蒙蒙亮就唤醒我,母子俩赶早去中山中
路上的金华肉店,岳庙豆制品门市部等副食品商店排队购买节日居家佐菜的
猪肉和豆制品。那时,凌晨四五点钟的金华肉店已是人声鼎沸,每个斩肉墩
前都已排起一溜烟买肉的长队,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现在少有问津的
猪肝、猪肺、猪肚等猪内脏会率先被人购去,猪骨头因其价格低廉也成了市
场的“抢手货”,其实我很佩服斩肉师傅,手起刀落已报出猪肉的分量和金额,
我想若不是多年的斩肉经验是断然不会练出如此精准的心算功夫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旗帜下的中山中路核心路段的
商业环境和商业设施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进入 80 年代中期,统辖中山中
路主要商业门店的县供销社及其所属百货公司、烟糖公司、五金公司、药材
公司等零售企业逐步对中山中路核心路段的商店加以调整,不断进行装修,
并创新新的商业经营业态,沿用几十年的行闩板换成了玻璃弹簧门和卷帘
门;水泥地面更换成了磨石子或大理石地面;拆除蜘蛛网式的铅丝收银网线,
腾出商品出样和人流购物空间;开始采用射灯、冷光灯等新颖照明灯光设施,
172 松江老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