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松江老街巷.html
P. 131
【从景德路到阔街】
童年记忆中的莫家弄
文 • 简宁
莫家弄是我长大的地方,小时候的时光多半在莫家弄 17 号中和爷爷、
奶奶度过,在童年的记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逢年过节,我们全家三代十
几口人挤在一间小平房内聚餐。家里人常开玩笑说,“上海之根”在松江,
我们家的根就在莫家弄。
和很多旧式弄堂一样,莫家弄并不长,位于原东岳庙西侧,南起中山路,
北至荷叶埭,长约 180 米,宽 2—3 米。莫家弄原名槐安坊,明万历二十四
年(1596 年)前后,明代浙江布政史莫如忠和著名画家莫是龙父子建宅槐
安坊内,由此更名为莫家弄。旧时在弄堂里开设过多家报馆,有《松江民众
日报》《新松江报》《商报》《力行日报》等。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城镇
建设的进一步改善,莫家弄在内的整片区域重新规划。2001 年工程队进入
莫家弄,儿时的一点一滴从此只存留在了记忆里。
新中国成立后的莫家弄早已经不是原来大户人家的所在,报馆也不复
存在。我所知的莫家弄里住着上百户人家,条件好些的像军人家属的大院子、
个别的几处私人洋房,还有假山、花园。像我爷爷、奶奶这样普通的住家,
居住面积仅十来平方米,每月一块多的租金使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落
脚的地方。弄堂的神奇在于不管主干道多么车水马龙,里面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小贩走过,无论是卖麻油馓子、巧果、西瓜的,还是收集鸡毛鹅毛
松江老街巷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