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松江老街巷.html
P. 133
【从景德路到阔街】
莫家弄孕育了好多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孩子,也就是我父母这一代。
他们儿时结伴玩耍,在弄堂里奔跑,在军人家属大院做游戏,在屋后种蔬菜
瓜果,在逼仄的院子里养鸡养鸭,度过了清贫难忘的童年。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这一批青年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农村插队落户。根据
爸爸粗略统计,1969 年、1971 年的两次上山下乡,共有 13 个他的同伴踏上
远行的列车。可以想象出当时亲人送儿女远行的壮观场面,也就有了前文中
打电话的一幕。
作为 20 世纪 80 年代出生的我,和弄堂一起见证了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过
程。依稀记得过去弄堂居委会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空地,那里有一个公用水龙
头,而家里则有一个大大的水缸,足以容纳一个小小的我,用来储存一天的
用水。很快,水龙头便接了进来,小亭心里专门辟了一块地方来安放水斗。
以前家里煮饭都是用煤球、煤饼炉,装煤饼的三轮车不时在弄堂里穿梭。每
次生炉子都得用报纸、木片、核桃壳等辅助,搞出烟雾缭绕的阵势。这个时
代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之后被液化气取代。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
件特别高兴的事,以后不用再生炉子,不用晚上小心翼翼地保留火种。液化
气随时可以点火烧水,而且有两个灶头,大大提升了煮饭的效率!其间家里
还添置了电视机,扛进了冰箱。第一次打开冰箱门,看到好大的容纳空间,
真担心没有东西往里面放。
我这一代的孩子渐渐长大,当助动车开始代替自行车,弄堂里就有些
周转不灵了。当有一天冒失的小汽车闯进来的时候,整个弄堂就陷入了瘫
痪。狭小拥挤的弄堂越来越显出疲惫和无奈。当我得知弄堂民居将要拆迁,
心里不禁涌出难过和不舍,脑海里浮现出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春夏秋冬,想
起和同学们结伴上学、和邻居小伙伴一起躲猫猫的美好画面。1999 年我拿
起胶卷相机,为弄堂拍了几张素颜照,纪念将要逝去的风景。伤感的同时,
我想这条弄堂在历史中的使命也已经完成,它好像一个避难所、一个港湾,
曾给予许多人温暖,曾见证了几个时代的兴衰,现在也许是该隐退的时候了。
原先的居民在拆迁后散居到了松江各处,心中祝愿各位老邻舍在各自的人生
旅途中越来越好!
松江老街巷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