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26
序章
这些经济和教育文化上的成绩都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大量流寓人
士的贡献。 考虑到明初朱元璋对海外贸易的打击、 对苏松地区的
严密控制和对江南文人的高压, 我们更意识到元末明初流寓人士
的文化影响穿越了明初的黑暗与宁静, 在明代中后期重新放出光
彩, 与松江在明代中后期的鼎盛大有关系。
3 元末明初的松江已呈现出 “ 海派文化”的特点
元代松江商业的繁荣, 形成了五方杂处的市民文化。 元代科举
取士之难, 又驱使大量的文化人走近社会, 推动了市民文学的崛起。
富商巨室和一般市民的文化需求, 使文人有可能凭借自身的才华保
持基本的生活条件和相对独立的人格, 这也是元末明初杨维桢等
大量文人流寓松江的重要条件。 杨维桢经常为人写传记、 墓志铭,
还组织了家庭乐班, 这些都是他重要的经济来源。 鲁迅先生说京
派是 “官的帮闲”, 海派则是 “商的帮忙”, 沈从文先生也说, “海
派文艺” 是 “名士才情” 与 “商业竞卖” 的结合, “海派” 的这一
特点已经看到。 此外更重要的是, 上海作为商业城市、 移民城市
所具有的海纳百川的胸怀, 在元末明初已经清晰地显现, 从松江
人对 “三高士” 的认可与尊重上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最后, 请允许我借用著名科技史专家胡道静先生为 《松江县
志》 所作序中的一段话作为演讲的结束语:
博读史志,结合生活经历,往往也会使得一个人对于自己视
为第二故乡或第三故乡的地方产生出血浓于水的感情来。我真说
不清楚我怎么会对于松江县有那么多的好感:山山水水、事事物
物,古往今来的名贤硕德,总是那么的系我情怀,扣我心弦。
— 2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