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5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195
重修 “三高士墓” 的文化意义
遇, 这都体现了 “海派文化” 海纳百川的特点。
在此尤需强调的是, “海派文化” 的包容, 其力度和强度是
非同凡响的, 杨维祯晚年落户松江, 就有当地人打算为他出版
《铁崖先生大全集》。 当时在松江一带活动的浙江天台人赖良, 曾
致力于搜集两浙不知名的布衣文人的诗歌, 编为诗歌总集 《大雅
集》, 尽管这个诗集收录的作家作品, 大部分与松江无关, 但是
诗集的陆续出版, 始终是由松江大户资助, 并且一直延续到明代
初年。 “海派文化” 圈能够接纳包容许多当时的内陆文化所不能
容忍的人物和行为。 比如人们常说,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 这是
至今仍然为人熟知的俗谚。 但是, 元代松江以及周围沿海城镇的
“地头蛇”, 不但不压制外来的 “强龙”, 还常常自觉自愿将 “强
龙” 奉为座上宾, 推崇为领袖, 前述吕良佐创办应奎文会, 请外
乡人杨维祯主持, 而由当地人陆居仁做副手, 就是典型的例子。
那么, 元代松江地区的居民对于外乡人士何以如此宽容和包
容呢? 主要是因为元代疆域辽阔, 人口流动较以往更为频繁, 而
松江、 上海等浙西小城镇的经济, 当时发展很快, 在元代已经成
为各地移民纷纷驻足定居的繁盛地区。 身处五方杂处的、 充满活
力的、 新兴的市镇社会, 其土著居民的乡邦意识相对比较淡漠,
必然很少有排外心理。 而附庸风雅和仰慕文才的传统心态, 又促
使商人市民创造一切条件礼待外乡文人。 由此而反映出来的松江
以及周围沿海城镇文化上的兼收和心态上的包容, 其范围和强度
都必然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和国内其他地区。
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的松江文化, 是为近、 现代以上海为中心
— 1 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