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援建记忆.html
P. 95

援滇工作二三事

               在距今 400 余年时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是怎么迁移过来

               的?怎么在丘北定居的?给史学界留下了千古之谜。
                    从高速公路出口到僰人村的建设点,路途颠簸,沙尘漫起,

               我们摇晃了将近 3 个小时才来到其中一个镇——双龙营镇。僰
               人居住的村寨,普遍都在海拔 2000 多米以上,在村中就可以

               傲视群山。当地人介绍,纯正血统的僰人只有 7000 人左右。
               由于族内男性只准娶本族女性,而女性可以外嫁,导致了男女

               比例失衡,目前,还有“光棍”近 500 人。由于历史和自然环
               境等原因,“僰人”的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主要表现为“一多”
               (贫困人口多),“两缺”(缺粮、缺水),“三低”(人均

               占有耕地率低、人均收入低、人口素质较低),“四难”(住
               房难、出行难、用电难、就医难)。

                    我们一行到村民小组长家落座后,发现几位老乡,尤其
               是男性,面容都有些像古代时候的武士,这可能是长期民族内

               部通婚保证了纯正血统的缘故吧。村民小组长用不是很利索的
               普通话述说了对党和政府以及上海亲人的感激之情。交谈中的
               我们得知他的两个孩子都已考取大学,全村人均年收入接近

               3000 元,比 4 年前翻了 5 番,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2008 年以来,在上海市区两级对口帮扶 1400 余万元专项

               资金的帮助下,历任援滇干部从扶持僰人村寨发展规划、改善
               基础设施、解决温饱问题、拓宽增收渠道、改变群众思想观念

               上动脑筋、想办法、出点子、跑项目。经过 3 年各方投入和支
               持,44 个村寨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进一


                                           7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