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援建记忆.html
P. 89
援滇记忆
难忘的是,我们在 957 位烈士中找到了唯一的上海籍烈士刘贵
彦的名字和墓碑。
刘贵彦是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生前任昆明军区 35060 部
队雷达技师,牺牲时年仅 26 岁。因为经济困难,直到 2007 年
3 月,刘贵彦的老母亲孙杏英在好心人的资助下才第一次来到
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儿子。那一天,老人的泪水一次次夺眶而
出,满头白发深深抵在儿子的墓碑上。每每想到此景,我的泪
水也在眼眶里打转。如今,烈士的英魂已回到家乡,上海滨海
故园为烈士建造了衣冠冢。
初到文山,就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援滇工作虽然
辛苦,但比起长眠地下的烈士们,我们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这为我做好两年的援滇工作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说 贫 穷
交通靠走、治安靠狗、通讯靠吼、天冷靠抖,这是人们对
云南贫困地区的形容。初到文山,刚走进丘北县双龙营镇横山
下寨就看见一座老房子,严格说起来,这已经不能称为房子,
它的土制墙体已经四分五裂,并且向外倾斜,摇摇欲坠。主人
家用木板撑住外张的墙体,显然还在继续使用。在这里,随处
可见这种土坯危房有些房子甚至只能称为“棚”,因为他们只
是在四面墙上搭了一个棚顶,屋顶距墙体还有一段距离,是名
副其实的四面通风。
扶贫办的同志介绍说,全村 90% 以上都是摇摇欲坠的危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