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9 - 松江老街巷.html
P. 259
【从斜桥到大仓桥】
陆正恒水果行、启明饭店、胡福基卤
鸡店。西段在五六十年代时还有大顺
米厂、大仓桥粮油供应站(后来搬迁
到仓桥南滩市河桥旁原关帝庙旧址)
和城西木业社。
当时的城西木业社就在仓桥滩居
民住宅的旁边,没有大门,也没有围
墙,一些车间就是利用民房当生产场
所。好在当时都是手工生产,所以虽
然紧挨着居民住宅,但对旁边居民生
活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木业社生产家
具、橹、马桶、脚桶等木头制品以及
篮匾、篾席等竹制品,还有一个专门
生产棺材的车间(当时松江地区尚未
实行火葬)。工人有木匠、橹匠、漆匠、
ㄧ大仓桥台阶,1999 年(唐西林 摄)
竹匠、篾匠,人不多,我能叫出大部
分匠人师傅的名字。60 年代前期,城西木业社新来了一批学徒,多数人的
名字我至今还记得:周洁碧、高一峰、施引奎、赵永余、余木根、谢海根、
吴莉莉……其中周洁碧是橹匠老周师傅的女儿,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施
引奎后来当兵去了。
木业社的负责人姓魏,人很和气,妻子是学校的教师,我们都叫她周
老师。他们家就住在我们隔壁楼上,有两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胖胖和勇勇。
记得有一天下午,周老师有事外出,由于家中无大人,请我们兄弟俩去她家
陪她两个儿子玩。周老师回家后,送给我们两支塑料铅笔(当时的新产品,
装活动铅芯,可反复使用),我欣喜若狂,幼小的心里充满了感激。因为那
时我们家经济极其困难,住在仓桥滩时,有一段时间父亲被单位外派到上海
市区工作,母亲无业,在家带孩子以及织柴莲子补贴家用,家里六口人每
月只有 24 元的生活费,生活异常艰苦。记得我在 1963 年刚入学时,家里连
书包、铅笔盒都买不起,母亲从家里找块旧布把书和铅笔包起来给我拿在
松江老街巷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