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227
杨 维 桢 往 事
五
元时, 辽、 金、 宋三史修成。 杨维桢著 《正统辩》, 总裁官
大司徒欧阳文公玄读之叹曰: “百年后, 公论定于此矣!” 明太祖
洪武二年 (1369 ), 朱元璋遣翰林中人前往松江诏征杨维桢赴京
修纂 《礼》 《乐》。 杨维桢以年老多病托疾固辞。
这位不愿下楼来的元代遗老, 想起了福建邱葵的诗作, 即兴
作辞召诗一首, 曰: “天子来征老秀才, 秀才懒下读书台。 商山
肯为秦婴出, 黄石终从孺子来。 太守免劳堂下拜, 使臣且向日边
回。 袖中一管春秋笔, 不为旁人取次裁。” 后以 《老客妇谣》 又
名 《针线妇》, 喻己身为 “老妇”, 岂有再嫁之理! 表示不仕两朝
之意。 同时, 他还说出了一句悲愤至极的死话, 曰: “皇帝竭吾
之能, 不强吾所不能, 则可, 否则有蹈海死耳!”
第二年, 明太祖赐安车, 即可供安卧的舒适之车来松江接杨
维桢去南京。 这下, 杨维桢托病推辞的理由不能成立, 只得奉命
而往。 不过, 杨维桢对付皇帝自有他的一套办法。 赴召时, 服新
制巾。 太祖问: “卿所服何巾?” 杨维桢答曰: “四方平定巾。” 太
祖大喜, “召中书省臣依此制, 使天下尽服之”。 表面上看, 杨维
桢在南京留住了一百一十日, 实际上是出工不出力, 仅编写了凡
例等开头篇目, 便以体弱老衰为由乞归回乡。 因肺疾作, 到家即
逝。 对杨维桢抵松即卒一事, 后世存疑, 多有猜测。 推想起来,
无论是病逝还是遭遇其他不测, 圣意不快, 是明摆着的事实, 且
看宋濂诗曰: “不受君王五色诏, 白衣宣至白衣还。”
— 3 2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