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6 - 松江年鉴2018
P. 456

皮影戏
                                                         皮影戏肇始于唐,兴盛于宋,约南
                                                     宋时自北方传至江南。民间称皮影戏
                                                     为“皮人戏”“影戏”,松江也称“皮囝
                                                     头戏”。松江皮影戏源于毛家塘(今七
                                                     宝镇联明村)的毛耕渔(1850—1907)。
                                                     毛耕渔26岁投身皮影事业,奋斗33年。

                                                     毛耕渔故世后,他的高徒在松江府组建
                                                     皮影戏班,将继承江南皮影真传的松江
                                                     皮影戏呈现,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松江
                                                     皮影艺术。                     (傅晓波)
                             舞草龙

               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草龙,祈                      花篮马灯舞
               求风调雨顺。从此草龙求雨成为叶榭民                         花篮马灯舞继承江南稻作文化精
               间的一种习俗,在流传过程中,舞草龙有                    神,反映我国民间信仰习俗和生产生活
               7人,也有9人,并配有1米左右的小龙。 技艺,是江南地区民间舞蹈中重要的一
               在草龙求雨仪式的同时,还出现滚灯、水                    支。花篮马灯舞原名“串马灯”,以马
               族、马灯等舞蹈。                  (傅晓波) 灯和花篮道具命名,一般用于元宵节庆
                                                     庙会中,为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用花
                   锣鼓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                     篮、彩马、水担、合钵、药箱、黄绸大伞等
                   泗泾锣鼓艺术是流传于上海市松                    作为道具;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队

               江区民间的一个古老的器乐曲音乐种                      形变化多端;花灯中穿插戏曲人物,配
               类,其代表作《十锦细锣鼓》为松江泗                     以花篮伴舞和丑角串舞等都是花篮马
               泾镇民间演出团体“阳春堂”(始建于                     灯舞独具的特色。花篮马灯舞欢快风
               1787)吹打班保留曲目,至今已传至第七                  趣,气氛热烈,深受群众喜爱。在新浜
               代,有3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已盛                    流传尤广,镇内72个村都有花篮马灯
               行,自1947年最后一次演奏后,因种种                   舞队。                       (傅晓波)
               原因绝响多年。《十锦细锣鼓》的演奏具
               有南昆中软、糯的艺术特色,因而“文”                        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
               而不“武”,“雅”而不“闹”,“柔和”而                      松江地区中药业历史悠久,古代
               不“粗犷”,具有节拍鲜明、节奏感强的                    民间已有零星中药商走方卖药,世代相
               艺术特点,集中表现为“细腻”,因此明                    传。元大德三年(1299),松江府已有官
               显区别于一般锣鼓经。                (傅晓波) 医提领所设置惠民药局,官营药物制作



           366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