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援建记忆.html
P. 71
怒江,我的第二故乡
还要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刚到怒江时,我就听说州院的一名公诉处处长在下乡办案
的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奔腾不息的怒江水就这
样吞噬了一位年轻干部的生命,让州院上下的干警们都扼腕痛
惜。
此外,当时州检察院全院共 54 名干警,一年连人头费在
内只有 130 万元经费,这个数字还不及发达地区检察院的一个
零头,每月办公费用正常支出 3.6 万元,而财政只能给 1.8 万元,
缺口达一半,连办案经费都没有。干警们除了工资收入外,没
有奖金和其他福利性收入,学历教育也要自己掏钱,人才很难
留得住。就连司机们各处出车的油费、过路费等都无法及时报
销,司机们不得不自己先行垫付,而且一垫就是三个月,甚至
是半年。州院是这样,其辖下四个县院情况也差不多。
这里没有硝烟,但它是拷问灵魂的战场;这里没有战争,
但你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的,就是在这个看起来“要什么没什
么”的地方,怒江的检察干警们却用自己的忠诚守卫着检察之光:
他们决不会因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而不努力工作,他们不甘于
贫困,始终在为怒江早日脱贫尽心尽职。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们
也有过比较,但他们想得更多的是,理想信念跟怒江革命前辈比,
工作条件与农民兄弟比。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怒江
精神的精华。而这些,对我这个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
门”干部的触动如同醍醐灌顶,它不仅是我在怒江挂职锻炼期间
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更是我今后人生道路上有力的精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