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口述松江改革开放.html
P. 146
口述
松江改革开放
KOUSHU SONGJIANG GAIGE KAIFANG
(1978—2018)
138 这个过程让人觉得欣喜,是一种“探秘”“破案”的过程,不过探的是古
建筑的结构,破的是史料与实际建筑间存在的不同,尽所能将其还原为史料
记载的原貌。经过几百年的岁月,这些古建筑里住过的居民,有时候会为了
生活而改变房屋结构,破坏了古建筑的原貌,需要根据史料来还原。有时候
史料没有记载,但在修建过程中,发现蛛丝马迹后,也要尽可能还原。记得
在王春元宅内,大家发现曾经是五姨太的住处有一面墙,从墙内的痕迹可以
知道这里曾有一扇雕花门,根据史料推测,后面应有一个小花园,但是雕花
门可以再现,小花园的样貌却无法还原了,让人遗憾许 久。
自 2012 年至今,17 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修缮完成。历时最久的是王春元
宅,当时是第一次着手修缮,许多东西都是刚接触,还没有经验,所以花费
了 2 年时间才完成整个过 程。
在修缮过程中也有许多困难。数量庞大的居民需要动迁,这是首先需要
面对的。通过永丰街道的努力沟通、协调,9 成的居民已经签了动迁协议,而
另一部分不愿离开仓城的居民,街道也通过置换房屋,为其改善环境,让他
们避免在危旧楼房中居住而发生意 外。
另外,文物保护修缮项目的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碰到了问题,因为动迁后
产证注销,向建管委报建将出现产权灭失,好在通过协调也解 决了。
在修缮过程中,有许多事情让工作人员欣慰。曾住在秀南街 74 号沈氏宅
内的沈家后人沈希轼,已有 90 余岁了,他 20 多岁便出国学习,后来从事国
家科研工作,现住于北京。当他得知仓城规划情况后,经常与我们联系,把
儿时对祖宅的印象告诉我们,让我们参考。我还寄了《仓城印记》一书,让
他可以通过文字回忆仓城。女儿说他身体不好,但是还坚持想来仓城住上半
年,看看故乡。虽然他离开仓城几十年,但从未忘记过故乡,愿意为仓城的
重建出一份力。这让我们都很感动,也自豪于自己能在仓城建设中出一份力。
虽然今后可能没人记得曾经的某个工作人员,但是对于自己来说,这是最珍
贵的记 忆。
每一栋老宅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做的就是通过研究、修缮,把这些
ౕൂ १ඍࡾڿ۪ष٢ JO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