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口述松江改革开放.html
P. 11
松江工业化的扬帆启航
江全县一年税收收入最多的时候也就三四亿元,大头是农业税,还有就是一 3
点乡村工业的收入。依靠土地,农民不可能富起来。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农
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是对不起松江的!那时候,松江面貌变化依然不
大,中山路还是解放初的中山路,普照路也依然破败,当时外宾过来都住在
红楼宾馆,有些日本人还会在附近拍照,可周边破得不得了。城区改造迫在
眉 睫。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多次召集各乡镇负责人想办法,大
家一起献计献策。如何使地方经济发展起来?如何使我们的财政增加起来?
如何使我们的农民富裕起来?这些问题的答案集中到一点就是:我们要发展
工 业。
一方面,历史上松江一直是经济文化发展较好的地区,我们要传承这种
文化精神。松江原来在江苏省是松江专区,划给上海变成松江县,因此联
系到人文传统,松江人有不甘落后、要做就做得最好的理念。解放初搞农
业,松江出了水稻专家陈永康,尽管他已经故去了,但这面旗帜到现在都没
有倒。我们看到江苏、苏州等地在搞工业区,我们觉得:他们可以,我们
也 行!
另一方面,我们有要富起来的迫切意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我们清
楚地认识到,只有工业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目
的就是要民富,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城乡面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
展。当年的中山路解放几十年了还是老样子,从马路桥向西到大仓桥都要改
造,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持怎么改造?现在我们的财力增强了,城市建设才越
来越顺畅,所以要使松江发展得越来越好,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经济发展。工
业发展起来后,农民在继续种好土地的同时,一部分可以进工厂,一部分可
以去做小生意,这样出路就多 了。
当时县里的决策是稳定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产业,有余力再搞第三产业,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排位都是二、三、一,而市里倡导的是三、二、一。
我们松江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不过排位上还是第二产业第一,之后才是第三
ઍ࣡ १ඍࡾڿ۪ष٢ JO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