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松江老街巷.html
P. 227

【从斜桥到大仓桥】
             格,宽 1 米多,还压了防滑的方格印痕。冬日操场霜融泥烂时,就凸现了道
             路的价值。这些应是现代教育初创时期的特有面貌,体现着办学人士的用心、
             务实、智慧。学校的作息时间要靠一口悬挂在树上的铜钟,树不太粗 , 但很

             高,光光的树身,顶端有几根枝丫张出,应该是柏树吧。由一位老伯伯敲钟,
             清亮的钟声陪伴着九曲弄居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九曲弄小学的人文涵
             养,更使无数学子一生受益。贴着九曲弄小学的围墙用王道砖(一种小而厚

             实的青砖)堆垒而成,中间填着黄土,顶上长满了木莲藤,夏日一片青葱,
             望着这道围墙,会有蜿蜒的城墙的感觉,这样的景致现在很难见到了。

                  九曲弄的西侧可分为两部分。南段围墙之内,数扇铁门难得打开,偶
             然窥视,精致的绿化丛中别墅矗立。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屋子进门要上台阶,
             里面有镶拼地板,传说还有壁炉,这是松江人民医院(今松江中心医院)的

             家属住房,院内应该还有与人民医院连接的通道。九曲弄在松江是比较出名
             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了这医院。当时这里是松江最大、科室最齐全、医

             疗设备最好的医院,又有一批德高望重、极有口碑的医生。松江那么多乡镇,
             谁有个疑难急诊,最放心的就是往九曲弄西面的人民医院跑,九曲弄就成了
             寻找医院的标志。北段是砖垒的围墙包围着的民居。

                  穿过九曲弄,稍稍向北,已是农村乡野,九曲弄送我们来到另一片儿
             时的天地。

                  可以说,这时的九曲弄是西风东渐的实证,也是 20 世纪初现代教育和
             现代医疗在松江落地时的典型风貌,而弄内那些王道砖堆垒而成的围墙,小
             学里中级部的平台,其实就是九曲弄留下痕迹,是当初的九曲弄完成历史使

             命以后的背影。20 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松江新的开放发展,这些又都形貌
             全无,剩下的是镌刻在一代人心头上的印记。
















                                                                               松江老街巷    215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