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松江70年0905.pdf
P. 61
1966 年 12 月 12 日,松江县新五公社 6000 余名男女民工分赴开河工地,改造泖
田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工程开始。五厍泖田作为松江面积最大的低洼地,极易遭受水
灾。早在 1956 年,五厍农民就开始依靠集体力量,有计划地对泖田进行治理,先后
对送子庵港、西林塘港等主要河道进行根治。1958 年 9 月 26 日,新五人民公社成
立伊始,就决定在泖田中从南到北新开一条干河,定名为建设河。次年 3 月,建设
河开成,长 5.5 公里,宽 26 米,深 2.7 米,成为泖田排水主干道。同时,在建设河
上架桥梁 4 座,在泖田中开挖渠道 430 条,合并 21 个小圩,将所有中小河道普遍加
深 1 米。公社购置了 5 台抽水机,建 613 个涵洞,形成了以建设河为中心的排灌网。
1959 年冬至 1960 年春,又在泖田中开挖渠道 3 万余米,基本实现了机电灌溉。但大
部分泖田地下水位高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为彻底根治万亩泖田,1966 年,新五公社提出了“推翻老水系,重建新水系”
的改造方案。到 1967 年 5 月上旬,新五公社终于在建设河西的 8000 亩泖田中,新
开 9 条河道,沿河筑起拖拉机路。新挖 280 余条排灌渠道,修成 2300 余块大小各 3
亩、南北为埭的格子化农田。第一期工程历时 5 个月,开掘河渠总长 100 公里,完
成工程总土方 60 万立方米。在以后的两年时间里,泖田人民再接再厉,如期完成了
工程的各项计划。万亩泖田建成了土地平整、排灌设施完备、路桥配套齐全、整齐
划一的格子化农田。整治后的泖田不仅不再出现雨涝灾害,而且改善了农业生产条
件和基础设施,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
有 链接一 历史上,从青浦的淀山湖到黄浦江是一带状的湖泊沼泽地。在
女
不 松江境内的沼泽地中,有三处被人们称作“泖”的既有湖泊又有河
嫁 流的不规则水系。按水流位置分别被称作上泖、中泖和下泖,按大
泖 小形状,则依次被称为长泖、大泖和圆泖。自宋代起,三泖逐渐淤
田
郎 塞。后经历代农民不断围圩筑堤,至明代,广袤的三泖已基本被围
﹂ 垦成泖田。
约 1.7 万亩的五厍泖田由三泖之一的大泖围垦而成,地面高程
仅为吴淞零上 2.4—2.5 米。1931 年 7 月大潮汐,外河水位高过泖田
52 松江:70年70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