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1 - 松江老街巷.html
P. 241
【从斜桥到大仓桥】
楼寥寥无几。校区西部主要是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和医务室,为老建筑。
西南角上,是新建的钢筋水泥的大礼堂。校园绿化甚好,小河环绕,鱼儿悠游。
那时候,高中部在校区东北角上,共有六个班,每个年级设甲乙两个班。
教室南边拥有大片的湿地和水塘,将操场与教室分隔开。教室北边是竹篱笆,
外面是成片的农田乡野,为乡村地界了。
我们这一届初中,最初招了六个班,其中三个班学俄语,另外三个班学
英语。过了一年多后,由于农村同学退学的较多,最终,六个班合并为四个班。
初一时,班主任兼语文课教师是袁文光。他高高瘦瘦的,常系一条长
围巾,背着手,走路不慌不忙。他讲课极为透彻清晰,为我们学好语文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黄惠官是我们班的俄语教师,上课认真负责,兢兢业业。
生物学老师为蒋凝芳,她教导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人体医学常识与身
心发育。地理教师沈元吉,拥有一手绝活,她用粉笔可以随手在黑板上快速
一笔画出一幅中国地图,让同学们赞叹不已。
初二时,化学教师是张振楚。他不苟言笑,我们都不敢和他交流。金
姓物理老师,个子高挑,头发自然微卷。上课时经常穿着背带式的工装样外
套长裤,给人一种工程师的感觉。历史课教师是友桂中,带有常州口音,课
讲得引人入胜,但不擅长与学生交流。代课老师姓熊,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
年岁大而嗓音不低,说话直言不讳。
到了初三,教俄语的是王尚德老师。他教学颇具特色,每节课一开始,
必用五分钟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测验。待大家交卷后,才开始讲新课。
语文教师是沈蕴芬,上课时总是带着一小纸板盒子,里面装着小闹钟,用以
精确掌控上课时间。她身材瘦小柔弱,嗓音也是低低的、轻轻的,很文儒。
代数与平面几何课则由青年教师林治忠担任,他与学生关系融洽,课余时间
常与学生随性交流,还经常与我们一起打球。政治课老师姓严,与其姓一样,
对学生管教甚严。
在这三年中,有两位体育老师教过我。一位是狄志诚老师,他的打扮与
众不同。那年代,人们普遍穿中山装、学生装,而他多穿夹克,很时髦。毕
业填报志愿前夕,狄老师与徐泓福老师分别找我谈了话,希望我留考本校高
中部,但我最终还是随己之愿,第一志愿报考了松江二中。后碍于情面,我
松江老街巷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