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3 - 松江老街巷.html
P. 233
【从斜桥到大仓桥】
边上紧挨着的是一幢中西合璧式样的小楼院落。
这条看上去平常、没什么名声在外的小弄,却蕴含着一段长久的军民
邻里情。
刚解放时,弄口东的庙宇与一旁的小楼院落都交由驻松部队使用,最
初入驻此地的有一个班的人员。附近的百姓都唤住在这里的官兵为二十四部
队。我家就住在弄口西首,与他们朝夕相见。在那年月,天热时令、黄昏时分,
大家都习惯坐在街边弄口乘凉。那小庙前的人行道相对宽些,我家就经常在
庙屋前弄堂口一端的人行道上纳凉。那时,我刚过两岁,有时难免会哼哼唧
唧,吵闹不休。战士们见到后,常会前来哄逗安抚,引我开心。这些在战场
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威武军人,在百姓家的孩童面前变得非常慈爱和有
耐心,充分体现了解放军对敌狠、对民亲的精神风貌。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我念小学时,住在小楼院落里的是驻松部队张
师长一家人。他家里小孩较多又尚小,他的爱人既要上班又要带小孩,非常
忙碌。有时碰上小孩子身体不适闹腾,更会忙乱不堪。因与我家隔弄邻近,
时常相见,就熟悉了。于是师长爱人就常来我家,向母亲讨教我们百姓家是
怎么应急处置孩童易常犯的小毛小病的,诸如痉痧风症、夜啼哭闹、积食
积燥、体表寒热、精神不爽等一些症状,母亲每次都坦诚相告,一来二往,
我们两家人诚挚互敬,关系非常融洽。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初,入住小楼院里的是驻松部队于师长一家。“文
革”初期,于师长因病在家休养。此时我高中毕业,因“文革”取消高考,
停课闹革命,我就待在家,也因此与他多有接触。于师长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时常来我家聊天交谈,嘘寒问暖。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们也知道了他的一些
情况。当年,他所在的部队参与了解放松江的战役,而且还是先头突击队,
他在战争中多次负伤,身上留下了多处伤痕。我还从他家里的军事书籍中读
了某些经典战例,如诺曼底登陆等。于师长还很关心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正
言提醒我们不要走歪门邪道。在动乱喧嚣之时,他常对我们讲,要明辨是非,
走正道;教导我们绝不要头脑发热,万不可学坏胡来乱搞,而我们也乐意把
自己的好坏诸事向他诉说,寻求指教。
于师长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与百姓家的小孩子来往交友。由此,他的
松江老街巷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