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松江老街巷.html
P. 19
【综
都在中山路的南面,但也有例外,如三官弄、马弄、东司弄、西司弄。
过去的街弄都没有地下下水道。大部分街弄巷路旁边都有河流,离河 述】
远一点的都有不明显的缓斜度,无论是砖路、石板路、石子路、泥路,路两
边墙角边都有小浅沟。原先的中山路下水道在路的中间,上面由一块块 1 米
多的长方形大花岗岩石板拼排而成。
最窄的街弄一辆黄包车都进不去。又窄又长的当数曲曲弯弯连接前诸
行街和后诸行街的三官弄了。那弄又暗又湿,行人又稀少,两边仅有几扇门
又都是不常开的后门,一个人走如再碰上条野狗,不要说小孩,大人也会头
皮发麻。斜桥路、秀水浜路的居民要到中山路大街去,都喜欢走里馆驿,路宽。
走窄窄的里仁弄,有黄包车经过,行人需侧身贴着张祥河老宅一动不动地等
车过去,很不方便。
过去城内货物的运输还不是靠陆路,而是靠水路船运。城里遍布着大
大小小的河流。城里的粪便和垃圾、城内织成的松江布都是挑到就近的船
上外运出城的,缸、甏、陶、竹、木等都是船运至城内的。烧火的稻柴和
木柴基本上是进城孵茶馆的农民挑进城的。有黄包车之前城里是没有板车、
黄鱼车、脚踏车等交通工具的。
好多人想不通:为什么十里中山路会笔笔直,像现代规划过的。是的,
很难见到一条老马路十里长像一条直线的。其实事情很简单,跨塘桥祭江亭
一带是松江对外交往的交通枢纽,官船商船都在此码头上上下下,再去城内;
过往江浙的官员在此经过或落脚,松江府、华亭县、娄县的官员都要前往迎
送,从城内衙门到跨塘桥祭江亭一带正好是一条直线。
中山路这个名字肯定是辛亥革命后取的,原名叫什么呢?官方叫郡治
大街和西门外大街,而老百姓就叫大街,说“到大街上去”,不是泛指,而
是专门指这条十里长街。
最热闹的街弄,明清时期是城内的大街和跨塘桥一带的几条小街;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最热闹的是长桥街、阔街和秀野桥滩,解放后是岳庙至马路
桥一带。
松江老街巷 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