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长者专题/政策文件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06


沪松教办〔202577


教育系统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守安全红线底线,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健康与合法权益,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大局,根据中央及本市关于安全生产、校园安全、意识形态和未成年人保护等系列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压实安全责任体系,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原则,校(园)长为校园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承担安全工作领导职责。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管理,突出各级各类岗位安全职责。各单位须将安全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对因排查不深入、处置不及时、管理不到位导致发生安全事件或重大事故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实行 “双线追责”:既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也倒查管理层监管责任。建立 “事故复盘 — 责任认定 — 整改跟踪” 闭环机制。

二、聚焦重点领域,筑牢安全防线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与关爱帮扶

全面实施全员导师制,强化班主任、导师与学生常态化谈心交流,学校行政干部责任包干。对照《区建立分级动态重点关注学生标识台账系统的工作方案》,对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来沪随迁子女,以及网络沉迷、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监护缺失、患病或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分类建立“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干预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区层面将充分发挥区级复盘机制、追责机制和安全绩效奖惩机制的导向作用,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成效、极端事件预防情况作为学校考核、校长评优、教师绩效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

(二)强化校园安保与技防建设

严格执行门禁制度,上下学高峰及中午时段落实安保人员持械站岗、2小时昼夜巡查要求。全面推进视频监控全覆盖,按标准分别实现30天、90天存储;加快电子围栏维护更新,并逐步接入区综保中心监测系统;按要求规范配置硬质防冲撞设施。技防设施要定期维护,应确保能有效支撑事前预警、事中查证、事后追责,杜绝“有而不用、用而不联”现象。

(三)严抓消防安全与电气安全

聚焦学生宿舍、食堂、高层建筑、电动自行车集中区域等重点部位,确保灭火器、消火栓、烟感、喷淋等设施完好有效,消防联动设施的正常运行。校园内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区域要有统一断电、视频监控、灭火器等消防设施的配备,严禁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入楼入室停放或充电。老旧校舍须在冬春季节前完成电气线路专项排查,及时整治超负荷、老化等隐患。要监督做好消防维保工作,新开办学校须落实消防设施维保责任,确保正常运行。学生宿舍应配备烟感报警器和灭火毯,加强安全用电宣教。消防重点单位每年要开展一次年度安全评估。

(四)规范校车与交通安全管理

严格落实校车“一车一档”“一人一责”管理,开学前完成车况全面检测。学校主要出入口实行人车物理分离,校内实行人车物理分离,校门口推行错峰接送、即停即离。协同公安、街镇优化交通组织,严查非法营运接送学生行为。加强“一盔一带”宣传教育,防范上下学时段交通事故。

(五)夯实食品安全与后勤保障

压实校园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和陪餐制度,应建立健全由校(园)长、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组成的三级管理组织,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强化食材溯源、加工操作、留样管理全流程监管,推行“明厨亮灶+互联网”,食堂应在烹饪间、备餐间、洗消间、仓库等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完善“三防”(防蝇、防鼠、防虫)设施,定期开展病媒生物消杀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应建立健全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严禁高风险食材进校,确保食堂“量足、价稳、质优”。同步保障水、电、气、网及极端天气下应急供应,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六)加强实验室与在建工程安全

严格危化品采购、储存、使用、处置全链条管理,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制”。不定期做好校舍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报告校舍险情、隐患。施工项目严禁盲目抢工期,极端天气前后须加强巡查,防范坍塌、高坠等事故。施工期间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妥善处理好学生在校就学和生活问题,保证师生安全。关注校舍装修后空气检测、运动场地检测等环境风险,提前研判、及时处置。

(七)加强意识形态安全

严格落实讲座、论坛、新闻媒体等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严禁未经审核的外部人员入校传播不当言论。加强对学校官网、公众号等新媒体内容审核,规范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表述。警惕借西方宗教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严禁教师组织或参与相关节日活动。引导师生在网络空间谨慎发表涉政治、政策类言论,严防舆情风险。学校发生师德师风、学生伤害等事件后,须第一时间主动沟通当事人及家长,稳妥处置、及时回应,防止次生舆情发酵。   

(八)加强师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模式(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五放学前5分钟、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开展安全提醒),系统普及交通、消防、食品、心理、网络、防灾减灾、反诈、禁毒等多领域安全知识与应急技能。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交通安全主题班会、模拟过马路、应急疏散等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风险识别与自我保护能力。

三、深化矛盾排查与行为规范教育

全面排查涉校涉生矛盾纠纷,包括家校矛盾、师生冲突、家长间纠纷等,建立拉网式、起底式排查机制,推动源头化解。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建立“一生一档”成长帮扶机制,通过主题班会、情景模拟、法治教育等方式加强行规引导。对严重不良行为且教育无效的,依规启动专门学校矫治程序。对因排查不深入、化解不力导致发生极端案件的,依规依纪追究责任;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引发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四、提升应急处突与信息报送能力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火灾扑救、防踩踏、防暴恐等实战演练,建强微型消防站和应急处置队伍。严格落实信息报送制度,突发事件须按规定时限“30分钟电话初报、1小时书面详报”,杜绝迟报、漏报、瞒报。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主动沟通、妥善处置,防止舆情扩大。

五、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常态长效

学校要保障安全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物防、技防建设等工作,建立经费动态增长机制,确保安全投入与教育发展相适应。持续推进“安全啄木鸟”行动,形成全员参与、群防群治的安全治理格局。将校园安全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和督导评估体系,建立安全工作绩效奖励机制。对安全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履职不力、问题突出的,严肃问责。

 

 

 

 

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