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长者专题/松江要闻

为中小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窗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1-08

纪 辉

1986年,我出生于山东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我的成长受到了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初中时才开始接触英语,教学场景简朴,老师以中文表达英文,我们则逐字跟读。尽管学习条件有限,但这种方式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回忆起中考和高考的英语考试,总是心怀紧张。起步晚,掌握的知识不够扎实,但这份紧张推动着我不断前行,勇敢地面对挑战。

高中时期的一次经历至今历历在目。我校有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黑人外教,带着原著教材与我们分享他的文化和知识。他曾在校门口想以100美元换取一串糖葫芦,引发了一场小小风波。对于我们这些从未接触过美元的孩子来说,100美元的价值无法想象。尽管可以用100美元购买更多糖葫芦,但摊主坚持只接受人民币,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深远而有趣的,而语言则是连接和理解这一切的桥梁。

也许正是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感悟,让我产生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和奋斗目标——为中小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窗。

 

创业奋进:“引路人”新英语项目的崛起

通过不懈努力,我于2006年考上了山东财经大学。然而,大学里的英语学习却成了我成长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与那些城市出身的同学相比,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在英语方面的不足,也体验到了四、六级考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来自城市的同学,因为有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选择放弃四、六级,直接准备雅思考试,而我只能通过传统的学习方法来迎接挑战。当时,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语言在职场上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地认为通过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大二时,我开始涉足家教领域,发现自己在数学和语文方面能够轻松胜任,但在英语方面却总是让家长不太满意。这种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英语学习对我来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正是通过这样的亲身经历,我开始认识到,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能力不仅是提高个人竞争力的关键,更是让中国学生迈向国际舞台的必经之路。因此,我意识到了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探索如何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资源。

2011年,我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进入某教培机构工作。同事们在第一天就告诉我:在上海,只要会英语就不会饿死。起初,我对这个说法持有疑问,但随着在上海的生活,我开始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立足于大城市、社会的关键。有一次,一个外国人问我去地铁站的路,我却不知如何回答。我知道subwaystation是地铁站,但无法流利表达。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尴尬和不知所措。作为一个通过高考考入大学并顺利毕业的学生,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英语上,却连基本的交流都难以应对。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许多学生虽然能够阅读和理解英语,但在实际交流中却显得局促不安,他们掌握的英语甚至被形容为“哑巴英语”。这种局面不仅令人感到担忧,更将严重阻碍我们中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英语教学方式,从重视听说能力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英语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够真正自信地运用英语,走向国际舞台。

在上海的工作生活中,我发现这座城市经常举办各种国际展会,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国际知名企业。而这些展会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翻译,日薪可高达8000到15000元。透过这些展会,我开始意识到专业英语翻译所能带来的机会。这种现实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技能的价值,以及语言在职场上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萌生了在互联网英语教学领域进行创业的想法。我希望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更多中国的中小学生学到有用的英语,而不仅仅是作为应试的英语。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为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带来积极的改变,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基础。

2017年,在新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与几位朋友共同推动了“新英语网络助学直播课”和“引路人阅读写作双师课”等互联网英语项目。我们的初衷是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体验到真实情境下的英语教学。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针对中小学生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英语教学课程。在这一新英语项目中,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引进优质外教资源,着力解决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英语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我们打造了新英语双师课堂,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托在线互动直播技术,我们将优质的教师资源引入中国英语课堂,为学生们提供了亲切、现实、生动的语言实践机会,营造了沉浸式的英语学习环境,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

在“新英语双师直播课”中,外籍教师以地道纯正的口语和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提升了英语听说能力。这种新模式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辅助,使得教育公平得以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中国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在线外教互动口语课程,以实现教育的“更公平、更有质量”的发展理念。在2017—2020年,我们为全国20多个区县近10万名师生提供了情景式英语语言教学服务支持。

 

留学岁月:知识积累与视野开阔

2019年,出于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我积极探索中西方教育的融合之道,前往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苏霍姆林斯基的家乡尼古拉耶夫,报考了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国立大学的教育管理学专业,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涯。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掌握一门语言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把开启多元文化之门的钥匙,能够拓宽人生的道路。

在乌克兰学习期间,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教育管理学的系统学习,让我对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有了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些知识不仅增强了我的专业素养,也为我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留学期间,我见识到了国外教育模式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我看到乌克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感受到他们教育体系中对个性发展的重视,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孩子们开设语言课程的信念。我希望通过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全球化环境中取得成功。

这种跨文化的教育体验,使我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我相信,只有融合中西方教育的精华,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把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段海外求学经历,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也为未来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和灵感。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我们的发展节奏,给我们的新英语项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的冲击使我们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时刻,但我们从未放弃过我们的理想和目标。面临困境,我们依然坚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执着,迅速调整了策略,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应对方式,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开通线上公益助学服务,确保学生在家也能继续语言学习;组织教师进行线上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授课能力;开发多样化的线上课程和互动教学资源;加强与学校的沟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助力孩子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尽管前进的步伐可能放缓,甚至会受阻,但我们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我们深知,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业,需要耐心和毅力。我们坚信,只要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灵活应对变化,就一定能在逆境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展望未来:教育梦想的无限可能

2023年,我们的新英语项目再度起航。这一次更加注重服务的全面性和立体化,扩展了服务范围,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为区县教育局提供全方位的英语教育支持;加强对偏远薄弱地区学校的服务,始终秉持公益教学的理念,充分发挥网络双师助学服务的优势,为当地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英语教育资源,努力让更多农村孩子拥有接受优质英语课程的机会,服务范围也扩大到了云南、甘肃等偏远薄弱地区,为教育的均衡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我深信,这样的课程或许将改变他们的一生。

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更多孩子带去优质的英语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掌握好英语这一语言技能,为他们打开通往世界的一扇窗,为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