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长者专题/松江要闻

九峰披绿常荟萃 全域皆景远扬名 ——写在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建园30年之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07

30年前,在挑水上山、人工种树的年代,松江林场人用汗水换来“九峰十二山”的郁郁葱葱;而今,松郡九峰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声名远播,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其灵秀多姿的山林景观成为上海大都市的后花园。

坐拥上海唯一自然山林资源的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自1993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以来,便将“如何把这片珍贵、美丽的自然山林保护好、发展好”作为重要思考和使命。

 

山更绿 景更美 物种更丰

从人工育林到林相改造,再到“林长制”落地见效,30年间,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历经三阶段,实现了山逐青、水渐秀、景愈美。

上世纪中期,老一辈林场人守护“九峰十二山”长年披绿,形成了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佘山地区林木覆盖率逐年上升。2000年,佘山地区受松材线虫危害,松树大面积死亡,导致了大量砍伐迹地和空林现象。对此,园方结合迹地更新和景区景观需求,通过资源调查、研究分析和制定实施方案,自2003年起,逐步对各山进行林相改造与优化。至2016年,先后共投入近4000万元,累计完成改造面积2408亩,种植大小乔灌木约33万株,引种、繁殖、驯化、种植新优植物百余种,使得佘山地区生物多样性得到一定恢复,森林景观愈加丰富。

2021年,佘山度假区管委会与属地佘山镇一起对林场林木资源组成“双林长”管理体系,并设立了佘山度假区林长制办公室,推动“林长制”落地见效。近年来,森林公园开展了自然保护区测绘,完成了野生动植物调查、山体地质环境及水土保持调查,加快推进森林公园总规落地,落实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试点。目前已建设国家级野生动物监测点1处、市级野生动物监测点2处、市级有害生物监测点1处,有效提升了生态保护能力和水平;建设和完善消防管线3.16万米、防火隔离围墙23公里、防火道路30公里、防火瞭望塔5座,配备公共视频、应急广播,设立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微型消防站,安装森林防火智能预警系统3套,逐步实现智能防火系统全覆盖,为森林资源织起了严密的防护网。与此同时,园方还采用了智慧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科学管理手段,建立并不断完善森林公园防火指挥中心和监控系统,规划建设智慧旅游门禁系统。

 

全域游 全景游 全年可游

从观光游,到生态游,再到融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30年间,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形成了“全域游、全景游、全季游”旅游发展新格局。

建立初期,园方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探索推出了客运索道、森林百鸟苑、生态蝴蝶园、太空探秘娱乐宫、竹海乐园、旱地雪橇、滑道等一批颇受游客欢迎的项目。当时,东佘山园、西佘山园、小昆山园和天马山园四座开放公园各具特色,是沪上热门景区。“上世纪90年代,佘山在全国各地的知名度都很高,尤其是在长三角地区,几乎没有哪个旅行社没带团来过佘山。”一名颇有资历的导游告诉记者。

2000年后,由于部分景点老化,运营成本日渐高昂,森林公园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园方聚焦问题,转变思路,从景点建设逐步转向注重生态建设、环境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并深挖人文特色,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游。2008年和2010年,两座核心公园东、西佘山园相继向市民免费开放。与此同时,佘山元旦登高节、兰笋文化节、佘山森林旅游节等一系列创新生态旅游活动使森林公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要将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更优、人文魅力更浓、休闲度假体验更好、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更高的上海大都市后花园。”园方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2020年,“灵动天马·天马听音”山林音乐会的袅袅余音今犹在耳;2021年,“毓秀东佘·东佘聚幕”沉浸式戏剧《鹿鸣披霞仙客来》再现了陈继儒与徐霞客的深厚情谊;2022年,“璀璨西佘·西佘竞秀”展示了佘山浓厚的人文底蕴与森林生态发展成果,文旅融合深度推进……近年来,园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了一系列融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四季文旅活动,将佘山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