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海松江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的“守粮人”
夏季高温天,有人背着呼吸机戴着面罩钻进密不透风的粮仓;与粮为伴十余载,有人咬上几粒稻谷就能辨别烘后的水分;秋粮丰收季,有人通宵达旦守候在烘干车间……今年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本周区经委(区粮储局)举办了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值此之际,记者走访了上海松江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倾听了几名粮食保管员守护粮食质量安全的故事。
嘴巴像“检验机”
在该公司所属泖港粮库米厂内的铁棍米机前,粮库分管大米加工的副经理李强捧起一把刚从铁棍米机出来的大米,查看质量。李强和同事们一天可加工65吨大米,除了加工自有品牌“松粮大米”和区里的储备粮外,还为松江8家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提供代加工服务。此前国庆稻品种“松早香1号”收获时,农户们陆续运来300多车稻谷,准备进炉烘干。18台烘干炉,既要保证烘干后稻谷的水分保持在15%左右,又不能与供给不同品牌的稻谷弄混,李强最忙的一天接打了150多个协调电话,最终没有一车出错。
四五月份,李强带头驻守在单位,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上阵打包、堆包,连续奋战65天。粮库共加工大米2100多吨,有效保障了大米的正常供应,并且没有因为质量不合格出现投诉退货现象。多年的工作经验练就了一身本领,在同事们眼中,李强的牙齿就是一台“检验机”,咬上几粒稻谷,就能判断烘干后的水分,误差仅为0.2%左右。
多面手化验员
浦南分公司的钱志君同样是位多面手。眼下他是粮仓管理员,忙着给粮仓散气、整理粮仓,为秋粮收储做准备。到10月底秋粮大规模收购时,他就回到化验员岗位,根据水分、杂质、出糙率,给农户的稻谷定质定价。届时,他和同事们要忙上近两个月时间,一天平均工作14小时。
化验是秋粮收购的重要环节,能真实地反映出粮食质量。钱志君始终严把粮食质量第一道关,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笔记簿,密密麻麻地记着一些数据。在粮食大规模收购前期,考虑到气候、雨水等环境因素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他反复用仪器试验,记录、对比每一组数据,分别收集不同水分的稻谷样本以作参考,为粮食保管、科学储粮提供第一手数据,真正将“不损一粒粮”到“保鲜粒粒粮”的工作理念记在心里。
粮情“气象员”
粮仓里的稻谷经历了夏天的熏蒸后,这段时间正在散气。泖港粮库的仓库管理员周岩正在查看粮食的温度。他负责两个粮仓1万吨水稻的日常管理。“每周两三次进仓查看,死角也不放过,监测粮情粮温。尤其是下雨天,翻动粮食看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粮食损耗。”周岩说。
周岩还管理过玉米、小麦等,其中一些农作物要靠进口,这让他更加倍感粮食珍贵。一次正值收购交粮的高峰期,满载稻谷等着烘干的车辆排成队,眼看天要下雨,周岩赶忙将塑料薄膜拿给农户,及时为稻谷穿上一层“防护服”,避免因粮食浸泡而造成农户损失。在粮食进出仓作业时,为避免粮食落地污染、碾压损坏,他现场监督运输车在库区减速慢行。
同样身为仓库管理员的王韡在浦北分公司也小心翼翼地呵护他监管的一方粮仓。夏天储存的稻谷容易发生结露现象,如果长时间不被发现,就会出芽、发霉。今年夏季高温天持续时间长,王韡和另一名同事守着4个粮仓,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当时水稻正在接受熏蒸,他只能背着呼吸机头戴面罩进入,就像一名粮情“气象员”,每两三天就要爬进爬出一次仓库,用测温仪等设备监测粮情。如果局部温度过高,就要采用单管吸风的方法给粮食降温。过上一两天,再进仓查看,确保粮食恢复安全温度。
在松江粮油购销有限公司,还有许多这样的“保供人”和“守粮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责任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