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三月以降,疫情来袭,一场大上海保卫战骤然打响,云间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战“疫”先锋。他们,是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医务工作者,是闻令而动、敢打硬仗的人民警察,是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的广大党员干部,是不惧风雨、守护安康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他们奋不顾身,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是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凡人英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松江有三位勇敢的“凡人英雄”不幸倒在了负重前行的道路上,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春天。他们的每一次付出、每一滴汗水、每一段故事,都是这段艰辛历程中永不磨灭的共同记忆。请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曹进胜、何军、奚健。
疫情之下的“消杀员”——曹进胜:“一路走好,后面的路我们帮你走完”
“老曹刚走的那天晚上,我整夜都睡不着。”电话那头,何樟春长叹了一口气,“你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老曹全名曹进胜,系上海厚天卫生防疫救援队队员。仲春之际,眼见奥密克戎病毒来袭,大家唯恐避之不及,曹进胜却向“疫”而行,持续奋战在消杀岗位上。4月12日,正在执行任务的他突发重疾,永远倒在了抗疫一线,享年54岁。
何樟春是曹进胜的工友,往日里两人搭班协作、同吃同住,他也由此目睹了一名消杀工作者生命中的最后时光。“那天下午1点多,我们送完一批消杀物资回到单位,正准备再搬一些继续配送。”何樟春至今仍记得当日的情景。那天气温高达33℃,被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的他们早已浑身湿透。
“老曹,要不我们歇会儿再出发吧?”何樟春说,当时他一边搬着东西一边建议,但没有得到回应,一转头才发现,曹进胜整个人后仰倒在了平板车上。
“老曹!老曹!”何樟春见状冲了过去,可不管他如何呼喊,曹进胜都没反应。几名工友闻声而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迅速拨打了120。
“最初我们还寄希望于他只是中暑了。”何樟春又叹了口气,但下午4时多,他们接到了老曹去世的消息,“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懵了,愣了好久,就是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他太辛苦了……”稳定情绪后,何樟春告诉记者,从投身抗疫前线起,曹进胜就一天也没歇过,除了负责搬运物资,他们大多时候要为消杀而忙碌。封控小区、集中隔离救治点时常出现他们的身影,尤其从4月9日开始,他们负责风险人员转运车的消毒工作,每天消毒近百车次,“从早上5点多忙到半夜,得连续干十几个小时。”
疫情期间,做好环境消杀是快速切断病毒传播链的关键举措,要求之高自不必言说。消杀员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肩负20多公斤重的消毒液,时而拾阶登高、时而弯腰下蹲,既讲究技术,又考验体力。何樟春说,上岗第一天,他和老曹就双肩肿胀、两腿酸软、全身湿透,“我们都是干过体力活的人,但闷在‘套子’里负重干活,实在太难受了。”
何樟春坦言,面对高强度的消杀任务,并不是他们不想休息,而是实在没办法,“疫情期间人手实在紧缺,只能连轴转。”有时他也劝曹进胜,“缓一缓吧,活是干不完的。”但在他印象中,老曹极少叫苦喊累,最忙时也宁可让别人休息,自己却冲在最前头。
曹进胜是福建南平人,来沪多年,已经当上爷爷了。疫情面前,他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的一员。他本可以选择居家不出、含饴弄孙,但他却选择了挺身而出。
何樟春回忆说,工作结束时多已是半夜,曹进胜只能趁着白天吃饭间隙与家人视频,“聊上几句、报个平安,那是他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但如今温馨的场面再也不会有了。”
曹进胜去世后,厚天卫生防疫救援队在网上发布了讣告,许多人留言悼念。在这当中,有他的生前好友,更多的是素不相识的网友。他们都说,老曹是条汉子、是位英雄。
“一路走好,后面的路我们帮你走完。”如今,在老曹倒下的地方,他的队友们仍在坚守,沿着他走过的道路继续前进。
生命之路的“摆渡人”——何军:他守护了车上患者的安全,却没能守住自己的生命
54岁的何军走了,倒在了从松江赶往市区的路上。疫情期间,为保障群众就医需求,畅通放化疗、血透病人等重点人群就医渠道,上海惠友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对外公开招募司机,计划为松江区中山街道居民提供专人专车、“点对点”闭环就诊接送服务。
“我们发出征集号召后,何军第一时间就报名了。”惠友汽车公司总经理苏建辉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疫情吃劲、人手紧缺,但市民的就医需求耽误不得,“所以他4月1日火线上岗,解了燃眉之急。”
这支车队由10人组成,但因通行证有限,往市区医院就诊的患者全部由何军与同事袁芳负责。4月25日早晨6时多,“全副武装”的他们和往常一样各自驾车、同时出门,分头前往指定小区接人。谁也没想到,那趟车竟成了何军的人生“末班车”。
最先上车的是陆锐飞夫妇。陆锐飞的爱人需定期到市区治疗,那天他作为陪护家属,坐在了离何军最近的副驾驶座上。没多久,另外三名患者、陪护家属也上了车,一行六人从松江东收费站上了高速。
“意外来得很突然。”陆锐飞回忆说,高速路上没走多远,车速就突然降了下来,并逐渐从最左边的快车道往右偏移,最后竟靠边停住了,“当时我还纳闷地问了一句,‘怎么了师傅’,结果他低沉地应了声‘我不行了’,便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一头栽了下去。”
“我赶紧跟了下去,发现他已瘫在地上,表情十分痛苦。”陆锐飞回忆说,自己下车后曾试图扶起何军,“但他根本坐不住,试了几次都滑倒在地上。”其间,大家下车避险,有人拨打了120。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袁芳先赶到了。原来,为了配合工作,两人习惯在接完人后告知对方。但那天,袁芳连打了几通电话都无人接听,等到最后接通时,却传来陌生的声音:“师傅晕倒了!”
在现场,心急如焚的袁芳发现,何军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情况很不乐观,“双手耷拉着,显得毫无力气。”救护车赶到后,他帮助医护人员将何军抬上了车。
减速、靠边、刹车、驻车,何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强忍剧痛完成了一系列停车动作,守护住了车上5名重疾患者和家属的安全,却没能守住自己的生命。在到达医院前,他的心脏已停止跳动。
“我没想到那竟是永别,不然我一定跟着车子,陪他到最后,一定……”说着说着,袁芳止不住哭出声来,不舍、遗憾、惋惜……压抑许久的情绪瞬间涌上了他的心头。在袁芳印象中,何军是个开朗热心的大哥,年纪最大却最能吃苦。他告诉记者,车队最初只有一张往返市区的通行证,何军一人扛了十多天。
“24小时待命、路途远、点位多的困难放在平时还能克服,但长时间闷在防护服里确实不适。”袁芳说,每次脱下防护服时,他们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浑身湿漉漉的。此外,由于出发时间早、防护服穿脱不便等原因,何军他们经常连饭都来不及吃,上洗手间也成了大问题,“有时只能带点面包垫一下肚子,尽量少喝水。”此间劳累,实非常人所能体会,但何军却坚持了25天,直至倒下。
袁芳告诉记者,大家都很累,有时候也会倒苦水、吐吐槽,但年长的何军总是安慰和鼓励车队弟兄们,“在这个节骨眼上,再难也总得有人去承担,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来吧,大家一起坚持到底!”
“坚持到底、抗疫胜利,这是老何内心的期盼,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只是老何却没能等到那一天……”电话那头,袁芳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但那一天终将到来!”
社区安全的“守门员”——奚健:锦旗上金字犹在,只是斯人已逝小区内,满庭的月季花如期绽放,但奚健却再也无法看到这片景色。
奚健生前是松江区中山街道乐莫苑小区的物业经理。4月2日上午,正值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劲阶段,坚守在社区抗疫一线的他却不幸倒下,最终经送医抢救无效去世。
乐莫苑小区位于中山街道平桥居民区,常住3300多名居民。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是事关居民生命健康与安全的重要堡垒。作为物业管理方,如何更好地配合居委会开展工作、如何有力有序保障居民生活平稳有序、如何合力守好社区安全大门……这些重担一直落在奚健的肩上。
其实,早在全市以黄浦江为界、压茬推进新一轮分区分批核酸筛查工作前,乐莫苑小区就已进入封控状态,奚健也早已开始了以办公室为家的工作状态。
“当时小区里发现了阳性感染者,所以我们根据疫情防控手势要求,及时进行了封控管理。”平桥居委会主任朱莹说,她与奚健的工作交集较多,印象中的奚健工作非常勤恳,与居委会配合密切。特别是小区封控后,他积极带领物业人员参与搭建临时帐篷,安排生活垃圾和医废处理、日常消杀、核酸检测点布置以及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等工作,牢牢守住小区安全防线,“一整天下来,忙得不可开交。”
驻守在办公室,是为了随时待命,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奚健却在那里失去了生命。“当时是清晨,同事意外发现他倒在办公室的地上,随后第一时间将他送医急救,但最终无力回天。”奚健所在的犇舟物业法人代表李虹山说,“我们后来推测他应该早早就起床了,正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因为事后同事发现,水壶中的水早已烧开了。”
“挺突然的,很痛心,一位好同事就这样走了。”李虹山说,奚健本身是名高级电工,除了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外,小区内遇到一些急事难事需要处理时,他都是冲在最前面,遇到台风天等特殊天气时,他也常常选择主动加班,住在办公室里待命。
李虹山至今记得,有一回,小区生活水泵在夜里11点多出现故障,居民打电话来反映情况。“那时候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人修理,本可以等着天亮后再处理的,但曾经当过电工的奚健亲自上阵,连夜维修、检测观察,忙活了一个通宵后才得以歇息。”
长期以来,奚健的坚守与付出也为小区居民所认可。在小区物业办公室里,至今还留着一面居民特地送给奚健的锦旗。“热情服务、关心备至、踏实办事、务实肯干”,那是居民对奚健奉献精神的由衷肯定。
如今,锦旗上金字犹在,令人无限感慨。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一名网友得知何军的事迹后感慨地说,“疫情当中,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的人,这样的松江就是我心中向往的松江,是我眼中真实的松江。”
一名乐莫苑小区居民特意打电话给居委会:“得知奚健牺牲的消息,我们都十分悲痛。”她说,疫情来袭,自己目睹了松江市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一幕幕,许许多多普通市民和医护人员、民警、社区干部一样奔波忙碌。一幅幅感人暖心的画面,一句句朴实有力的话语,展现了松江人的素养与担当,也凸显了松江作为全国文明城区的精神、品格与温度,“这样的松江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