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177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文化旅游局:
市政协民建界别提出的关于“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上海文旅融合发展”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会办意见函告如下:
近年来,松江区紧紧围绕建设人民向往的“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总目标,为更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市区联动实现资源共享、深入挖掘“上海之根”文化内涵,2018年即出台了《加快推进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松江区“江南文化”行动实施方案》(松委〔2018〕195号),并通过成立“江南文化”研究基地、“江南文化”创作基地和“江南文化”展示基地,成功构筑G60“江南文化”走廊。
作为首批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有着“上海之根”美誉的松江区不仅承载着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风烟,更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底蕴与内涵。下面重点介绍该提案中特别关注的几处江南文化代表情况:
1.广富林文化遗址——上海市首批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2023年入选上海联同浙江、江苏、安徽,共同组织开展的“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根据不同时节,结合多种形式,举办各类以广富林文化为背景的节庆活动,将传统文化节日和不同主题特色的节庆系列活动相结合,把区域文化故事与地域风情通过光影、演艺、沉浸式体验等手段进行提炼、重构与亮化呈现,构建符合城市气质的特色主题与文化IP。同时又结合广富林特色,开展了樱花季、沐春月、美食节等活动。周末期间增加互动亲子类小游戏,同时扩大日常研学类、亲子类的课程(博物馆奇妙夜、小小考古家、非遗手工课等)。通过加大与具有影响力的旅行社合作力度,持续挖掘市场潜力,建立网络平台、旅行社、市场营销、现场购票等多元化营销体系。在团队游、联票游、主题游和批量购买期票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力度,增加平台和旅行社的推广兴趣和动力,从而让广富林文化遗址品牌走出松江、面向全市、推向全国。
2.醉白池、方塔园——是松江地域内的两处闻名的古典园林佳作,更是上海范围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反映传统造园理念的著名旅游景点,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灵动、秀美、温婉、古雅的特色。除了本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外,近年来,两座公园不断深入挖掘江南园林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展示活动,吸纳整合多种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展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公园+书法”,举办中秋笔会、春节写春联送福字、“雅韵醉白·丹青其昌”书画雅集等;“公园+琴音”,举办江南丝竹沉浸式观演音乐会、节日戏曲演出等;“公园+民俗”,举办元宵猜灯谜活动、“方塔新府城文化节”等;“公园+研学”,举办“千年古塔探秘”、“来醉白池搭古建”等。两座公园以其独特的江南园林魅力,已成为了传播江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3.泗泾古镇——位于松江区东北部,元代始成集镇,素有“郡东十八镇,泗泾第一镇”之美誉。从这里走出了元末明初著名文史学家陶宗仪、明代书画家范允临、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和沪上报业巨子史量才等一大批学者名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泗泾十锦细锣鼓”、市级非遗项目“皮影戏”和区级非遗项目“海派剪纸、泗泾面塑、阿六汤圆、泗泾豆腐、广利粽子等。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200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2014年被命名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上海仅有的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18和2021年两度获评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3年12月获评松江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美誉。江南文化方面,泗泾古镇饱含江南水乡的一派古朴和温婉,在开发过程中重现青瓦白墙、十里长廊的水乡风貌,形成了“水、街、巷、塔、寺、廊、桥、院、坊”九大江南水乡景观,打造了安方晓月、中医仁寿、烟雨长廊等8个独特IP,近期正规划建设泗泾特色的江南文化园林。响应“人文松江三年行动”方案,努力打造G60江南文化走廊泗泾文化季,常年举办非遗大篷车、南村讲堂、古镇戏台和评弹天天演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古镇开街仪式、千年古镇龙舟邀请赛”特色文体活动,进一步提升泗泾古镇的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此外,我们与上海乐游频道合作推出“一江一河”浦南研学之旅;围绕“科创”“人文”“生态”,分别推出14条主题骑行线路,同时还应季推出10类文旅线路;深化“文博+非遗+旅游”,依托仓城和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内老宅活化利用集群特色,设计推出“走进上海之根,品味人文松江”“行走泗泾下塘 体验云间非遗”等“江南文化”旅游线路产品。不断拓展江南文化内涵,丰富市民文旅体验感受。
对于提案中“以松江源为抓手加快整合上海江南文化资源”这一提议,松江区将紧紧围绕“一核一带四区”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积极配合市文化旅游局的相关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快江南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打响江南文化旅游品牌。以江南文化为纽带构筑长三角江南文化旅游圈,加速推动长三角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
以上意见供你单位统一答复提案者时参考。
2024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