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市委书记陈吉宁在松江区调研时指出,松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发挥优势,干字当头、奋力一跳,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7月22日召开的六届区委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关于干字当头、敢闯敢创,坚决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全会精神,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要求,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即日起推出“四个区”建设系列报道,在学习讨论中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干劲,服务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加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工业是松江的立区之基、强区之本。
放眼上海产业版图,松江因厚重的制造业积淀,长期在全市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一席。作为1992年全市郊区首个市级工业区,松江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市七分之一。全国41个产业大类,上海有35个,松江涵盖其中31个,为上海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面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时代浪潮,松江深刻认识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保持并进一步巩固提升这一产业地位,成为必须跨越的发展课题。
在这场大考中,松江在全区范围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进一步统一“工业立区”共识,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积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2+4”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以智能终端、智算服务、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能源设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2个千亿级主导产业,以及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文旅影视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在此基础上,松江在优化产业生态、集聚关键要素上同步发力,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理念引领:凝聚转型共识,找准产业“方向盘”
“要坚定必胜信心,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区委书记王华杰在3月上旬举办的区管正处职领导干部提升“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能力”专题培训班上强调,“当前,松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知重负重、苦干实干。要深刻把握转型发展时代使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路径依赖,以战略前瞻眼光重塑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认识自身优势,抢抓机遇,为产业结构整体转型夯实基点。要敢于直面症结难题,探索破题思路、激发创新思维、凝聚工作共识,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理念先行,方能破局;共识凝聚,方能聚力。
回望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松江产业经济稳中向好、积厚成势。2024年,全区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718家,连续三年稳居全市首位;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726.3亿元,保持全市第二;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584.6亿元,同比增长13.9%,规模同样位列全市第二。
成绩之下,仍隐藏着亟须破解的深层次矛盾。松江虽产业门类齐全,却存在布局偏散、企业小散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结构性短板,稍有松懈,就可能陷入“总量可观而质效偏低”的隐忧。区经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的成长往往要经历由点到链、由链到群的演变过程,松江产业布局散、企业规模小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要把握松江企业基本盘,聚焦核心关键,全力打好产业转型攻坚战,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具有松江优势与特色的产业体系。”
紧随两天专题培训班,全区迅速掀起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热潮,推动市委决策部署在全区落地生根,各部门、经开区、街镇破除定势、聚焦难点,直击短板,全力锻造松江竞争新优势。
体系重塑:打造“2+4”布局,搭建腾飞“发动机”
看!松江的卫星数字工厂,低轨卫星整装待发,智能算力园区机柜闪烁,算力奔涌,时尚消费品生产线快速运转,产品源源下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松江牢牢把握转型机遇,构建符合区情、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2+4”产业布局既是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产业战略,也是基于松江多年产业积淀作出的精准决策。松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两大主导产业已具备千亿级体量,分别引领智能终端和新能源设施产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升级。同时,松江加速突破卫星互联网、智算服务等细分领域,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增强了松江在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在两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四大重点产业呈现加速成长态势。先进材料依托东华大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染整工程中心,筑牢研发根基;生命健康产业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治疗、脑科学等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时尚消费品产业已培育50余家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涵盖多个热门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文旅影视产业借力科技影都和人文资源,推动文旅商体展联动,催生新消费场景。
这一“2+4”产业布局,不仅是松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动力引擎。随着产业链条的完善与集群效应的加强,松江正加速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跃升,成为全市乃至长三角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当前,松江正全面梳理产业图谱,已建立首批18家链主企业、86家龙头企业、111家高成长性企业库,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更多高成长企业和链主龙头。通过精准引进头部企业,推动集群化发展,松江正在打造一个产业生态圈,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生态优化:锻造协同链条,培育产业“新土壤”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优质的产业生态,既是制造业企业腾飞的沃土,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在松江洞泾,上海君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刚打下第一根桩基,便迅速兑现了“松江速度”:拿地即开工,24小时“三证齐发”。审批流程从“数月等待”压缩至“一日办结”,让企业抢先进入建设快车道,也为松江深化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生动样本。
这一切的背后,是“刀刃向内”的流程再造,让市场主体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获得了最真实的确定性与安全感。松江将君屹项目视为压力测试,打破部门壁垒,组建专班靠前服务,实行提前介入、并联审批、数据共享。过去多头跑、分步走的土地交付、测绘登记、证照核发,统筹推进,从“部门接力”变成“协同并跑”。精准服务直击企业痛点,制度创新迅速转化为桩基和进度,真正让重大项目驶上“快车道”。
松江的目标远不止提速单一项目,而是全面重塑产业生态。在这一系统谋划中,招商引资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机制,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协同发展的核心杠杆。
原本计划外迁的繁枫新能源,经过九里亭街道的高效上报,由区投促服务中心精准统筹资源,顺利匹配到洞泾镇。
“没有全区统一的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机制,这样的高效落地几乎不可想象。”区投促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项目落在哪,税收就归哪,镇级财力在流入与流出地之间合理分配,既激发了承接地积极性,又守住了流出地的基本盘。”
辰竹仪表、希爱化成等一批项目也相继在不同板块落位。松江全区“一盘棋”布局产业协同,错位集聚的格局,正在加速成型。
松江的转型,不仅是硬件空间的升级,更是制造业创新生态的系统重塑。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人才引育等一揽子政策,松江持续提升创新服务能级,吸引着越来越多优质资源加速汇聚。
要素集成:汇聚多方资源,锻造发展“助推器”
降成本,就是添活力、强后劲。对企业来说,这不仅是账面少花一笔钱,更意味着多出一份投向研发、技改、拓市场的底气。
今年以来,松江区从政策支持、金融供给到用能保障,持续集成各类资源要素,打出一套助企“轻装上阵”的组合拳。
“降本增效·益企同行”系列培训紧盯企业最关切的用电、用气、用水、数据网络问题,一项项细算成本账,一条条讲透操作法,让企业算得清、用得好、落得实。
在用电专场上,市经信委带来电力宏观政策解读,国网松江供电公司详细介绍峰谷电价、绿电交易、虚拟电厂等模式,“绿色工厂”企业代表分享分布式光伏、储能的节能账。“几乎零投入,就能用好峰谷价差套利,电费降得很明显。”会场上,不少企业代表边听边记,忙着盘算自家潜力。区经委相关负责人说,将把更多务实举措落到点上、做到细处,稳预期,添信心。
金融活水同样在源源不断汇入。今年发布的《松江区惠企政策清单》,梳理了221项市级政策、91项区级专项支持,覆盖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等多个领域。《松江区金融服务清单》整合12家银行推出98项“松江特色”融贷产品。区投促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松江正以“1+7+20+X”招商服务体系为抓手,精准破解“不知道、看不懂、不会用政策”等痛点,持续擦亮“店小二”服务品牌,让企业在这里找到放心发展的踏实感。
开放通道和枢纽网络日益密集。今年5月,松江在2025年“上海之帆”经贸巡展日本大阪站首次亮相,组织30余家优质企业参展,涵盖“小巨人”、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借助“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松江代表团还走访多家日本、韩国企业和机构,推动合作与市场拓展。
同时,物流链条也在重塑。4月,上海首个航空前置货站落户松江综保区,出口货物在园区完成收货、安检、报关,通关效率提高30%,物流成本降低15%。依托这一“区港联动”创新枢纽,松江加快集聚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多式联运深度融合,形成“物流带贸易、贸易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资本对接、场景试验在这里加速耦合。今年7月,Demo World企业开放式创新创投大会落地松江,吸引全球500强、行业龙头、顶尖创投齐聚,共发布创新需求超200项,推动上下游企业面对面对接、深度合作,该大会已连续三年在松江举行。正泰启迪(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元千说:“这里不仅有场景、有资源,还有快速落地、携手出海的机会。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