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条件、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以坚定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全力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
作为上海链接长三角地区的重要门户,松江积极参与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致力于共同打造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松江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松江正逐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松江注重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联动。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松江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在现代化新城建设方面,松江加强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松江正逐步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和人才的关注。
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松江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松江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机制,为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松江将坚持G60科创走廊走深走实与策源地强基固本“两手抓”,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手抓”,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手抓”,坚持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两手抓”,坚持有效投资和提振消费“两手抓”,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科创生态,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2+7”现代化产业集群 判断一个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既要看当下的表现,更要看定义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蕴含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之中。
“新城发力”战略实施以来,松江做大做强以智能终端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能源设施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等千亿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先进材料、卫星互联网、智算服务、仪器仪表、生命健康、时尚消费、文旅影视等百亿级重点产业,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点的“2+7”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松江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1718家,保持全市第一,产业串联成珠,集链成群,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消费电子、工业互联、汽车电子、卫星通信、6G等一系列代表现代科技和未来科研的领域,都离不开集成电路的底层技术支撑。其发展水平,尤其是自主研发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关乎我国对外依赖性。
松江区经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松江,包括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材料、设备(零部件)等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环节均有企业分布,如时钟芯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的锐星微,封测设备打破设备市场国外垄断的世禹精密等各领域重点企业。这些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去年,松江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200亿元。
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松江产业发展量质并进,产业实力持续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质量产业“雁阵”振翅齐飞,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潜力和韧性。以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为例——
集成电路势头强劲,豪威半导体、移远通信等链主企业进一步强链固链,众多硬核科技引领行业创新……松江全区已集聚相关企业100余家,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发展。
生物医药集群成势,复宏汉霖研发的国内首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昊海生科成为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骨科关节腔粘弹补充剂生产企业……松江全区集聚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打造千亿元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登高攀峰,仪电智算中心(松江)入选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清单,致力成为全国算力规模领先的智算中心,浪潮云洲工业安全产业总部项目落子松江区G60商用密码产业基地,构筑主机安全、边界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区内高校东华大学设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立了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都为进一步优化松江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加快新旧动能转化 未来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布局。从卫星互联到脑机接口,从合成生物到人形机器人,这些曾经只会出现在科幻片中的“硬核”科技,如今正悄然走进现实,走入松江新城的“黑灯工厂”智能化生产线上。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上海是全国率先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松江作为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之一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积极抢占智能终端、算力、卫星互联网等新赛道,培育代表新兴技术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着眼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出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科技企业搭建区域创新联合体。
以卫星互联网产业为例。近年来,卫星互联网成为上海市和松江区协同推进的重点特色产业细分赛道,也成为驱动松江“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加速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以来,为更好地赋能产业发展,松江区制定了《松江区商业航天和空间信息产业卫星互联网细分赛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松江区商业航天和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目前,松江区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已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在各方的合作努力下,作为主要承载区的九亭镇卫星互联网企业“集链成群”,产业生态不断丰富,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卫星应用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其中,两大链主企业垣信卫星和格思航天在国际、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九亭镇镇长贾顺军说,目前培育和引入了白盒子、卫链遨天科技、宁波天擎、天兵科技、揽月征途空间技术、极洞科技和双生强基等一批卫星互联网上下游企业,正加快构建“星、箭、端、网”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在与卫星互联网互为表里的商业航天领域,松江区集聚尚实航空发动机、科建股份、回天新材、特一新材、中仿智能、鹏犀航空、三井复合材料等航空生态链企业,与中国商飞达成紧密合作。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以发展航天、和平利用空间为己任,承担运载火箭箭体结构制造、动力系统研制、航天产品强度环境试验等重大战略任务,研制和批产的型号产品含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航天器等,为长征号火箭发射和神舟号飞船成功飞行贡献力量。
产业因“新”而活,城市向“新”而进,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十足。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区域科创浓度的重要指标,松江目前已达到7.24%,高出上海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绝大部分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研发力度持续增强的背后,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以及研发平台等要素资源集聚和各项创新机制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松江发展了20多年的真诺测量仪表有限公司在德国米诺真兰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在松江设立了外资研发中心。“过去三年,企业总研发费用达1.148亿元,研发占营业收入比年均超5.6%。”公司技术总监计宏辉表示。
目前,松江累计获批外资研发中心73家,约占全市10%。通过科技研发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松江产业体系更健康、更强壮的同时,也变得更为智慧。
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下,数字经济不断在松江涌流。松江已有诺雅克等4个国家级智能工厂、比亚迪等9家企业18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保隆汽车等35个市级智能工厂、海尔洗涤等94个区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以及复盛实业产品数字化研发与设计等114个区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眼下,松江计划推进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评估100%覆盖,继续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进一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动力澎湃既来源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也来自研发平台等各项资源要素的集聚,以及创新体制机制作用的发挥,从而形成助力科技创新的“超级内核”。
近年来,随着科创企业的不断聚集,松江前沿创新技术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作为国内首批聚焦于生物制药一次性工艺设备及耗材的科技企业,乐纯生物服务于国内外1000余家生物制药企业,成为引领生物制药耗材本土化的中坚力量;艾魁英生物自主研发的溶菌酶项目填补了国内畜牧产业相关技术空白,产品被中粮集团、正大集团、光明集团、希望集团等广泛使用;复远芯专注高精度MEMS芯片(陀螺仪、加速度计)和惯导系统研发,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商业航天、自动驾驶、机器人、飞行器等领域,技术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其“高精度定位导航用MEMS惯性传感器”项目获2024年度松江区“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入库立项;库曜新材料研发的纳米涂料在汽车、航空、海洋装备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目前已与奔驰、通用、大众、沃尔沃等车企开展合作……
持续优化科创生态
在科创领域,一直有个难题。企业需要研发支持找不到合适的研发机构,研发成果被束之高阁没能生产转化,如何破解?信息的不对称因为科研平台的出现而得到缓解。
在松江,各类创新要素纷至沓来、聚拢而至,众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转化落地。比如,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等重大研发平台,既面向基础研究领域开展前沿技术攻关,也“揭榜”企业研发需求,在推进“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上披荆斩棘。
成立于松江的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是上海市首批15个创新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拥有材料物化性能检测、工程模拟与概念验证及其仿真设计等核心服务能力,组织实施25项核心技术攻关,在低碳高端化材料智造、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碳循环、氢储运以及化学储能等低碳领域突破和积累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核心技术和成果,累计申请专利104项,授权47项,打造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低碳平台除了开展引领性的科技攻关,也让技术从“高阁”走向市场,其中氢甲酰化、锌空储能、无机材料三项技术已进入市场化运用,并先后孵化睿碳能源、高潞空气、岚泽能源三家亿元级科技企业。
松江区正在以大学城为创新动力源,加快推进“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建设,聚焦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发展,发挥高校研发优势,打造人才培育新高地。
广富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正在形成“融合性数字、科技信息、现代服务、新材料”四大重点产业集聚,松江大学城48小时创客大赛、双创嘉年华、“创客中国”互联网+大赛等活动也引来了无数创业者们同台竞技。
让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队”加盟地方经济的发展,8所核心高校组成的松江大学城是松江开展产学研工作的重要禀赋。相继落地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国家级科技园松江分园后,松江大学城依托中国科学院、中电科等科技力量,又成立了上海松江长三角产业技术研究院。据了解,研究院成立以来,有效发挥了其在科研领域前瞻性的研判优势,积极与产业头部企业、上市公司开展技术合作。
一头激活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成果,另一头为企业技术创新助一臂之力。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松江区累计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数量达到111家,引进院士专家549名,总数排名全市前列,为松江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高端智力资源。
主营电站设备的昱章电气是全区拥有“院士工作站”的企业之一。凭借在核电关键仪控系统领域的技术优势,昱章电气先后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相关课题13项,研制的核电关键电气仪控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吸纳高端智力和人才资源,在前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团队拥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昱章与叶奇蓁团队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绑定”,建立叶奇蓁院士工作站,并接标了昱章的核心研发项目——堆芯核测及核安全级就地盘箱柜技术开发。“堆芯中子注量率测量系统是关乎核电站安全可靠启动和运行的关键系统,以往全部靠国外进口。”公司董事长许颖介绍,项目为期三年,完成后将突破行业技术瓶颈难题,为企业发展拓展新领域、新方向。
眼下,松江区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创建一批、提升一批”的梯度培育模式,区科委科协在日常企业走访、政策宣传过程中,不断挖掘、储备有产学研合作基础或意向的优秀企业,通过政策配送、牵线搭桥、申报指导等,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同时,积极发挥区级院士专家库的资源优势,为有需要的企业牵线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