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松江时提出的“四个区”功能定位,8月至10月,松江区区级机关系统围绕“集智聚力促发展砥砺奋进显担当”主题,举办“四个区”建设大讨论专题研讨会,并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征文等系列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集智聚力、实干担当,不断凝聚起推进松江“四个区”建设、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的强大力量。
本次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45个直属党组织的232篇高质量文章,最终评选出60篇优秀征文。《松江报》今起刊发优秀刊文,展示区级机关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对松江这片土地的浓厚热爱与关注,以及大家早日实现“四个区”建设目标的信心与决心、责任与情怀。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李白
众所周知,松江正锚定市委赋予的“四个区”功能定位,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作为“上海之根”,松江钟灵神秀、人杰地灵,在诸多方面勇立潮头,取得了广为称道的丰硕成果。
作为土生土长的松江姑娘,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一方纵贯千年的水土之上源源不断蓬勃而出的生命力。无论是修缮新生的仓城府城、田舍和美的浦南四镇,还是霓虹闪烁的印象富林、沪派江南的葱茏佘山,还有回车墩外祖家一路沿街发现的新建教育医疗养老设施和高新企业大楼,因地制宜的特色和不胜枚举的优势让松江每个地方都闪闪发光。
近来读书,发现古人尤爱谈“鱼”,尤其从《庄子》哲学角度,“鱼”这种意象很大程度上触碰到了中国人内心中对于自由、自然和幸福最原始的想象和追求,而这些美好恰恰正是一方发展希望能够为人民所谋之福祉。且跟随几尾小鱼循水而行,一窥松江“四个区”建设及其背后对于人民根本期待的全力回应。
第一尾鱼 濠梁之鱼
文学史上有场关于“鱼”的著名辩论——《庄子·秋水》里的濠梁之辩。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庄子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超越胜负之辩,是逻辑与感知的碰撞,蕴含着“主客二体”与“物我合一”两种不同认知方式。
濠梁之鱼,是一尾共谋共享之鱼。对于“四个区”建设而言,我们也正是在用不同尺度丈量、不同视角评判,不仅以理性客观指标数据去衡量,更以躬身入局去体验和换位思考去感受。规划资源工作中经常提到要“开门做规划”。通过举办“人民城市大讲堂”、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增加社会参与度。无论是壮大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还是建设现代化松江新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不是闭门造车,我们一直在“走出去”也“迎进来”,始终把企业点头、群众称好作为客观达标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评判标准。
“城者,盛民也。”在松江,我们践行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时常换位思考、广为征策纳言,不断改进完善政策举措,助力更好实现“四个区”建设目标。
第二尾鱼 江湖之鱼
除了《秋水》篇中的“濠梁之鱼”,《大宗师》篇中也提到了“鱼”的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后世以“相濡以沫”为珍贵情意,以“相忘江湖”为遗憾或洒脱,而我认为这则寓言除了以鱼喻“人”更可以“泉、江湖”喻“城”。对于城市而言,其智慧之处在于揭示了最高明的发展方式是创造让所有事物都能“相忘”其中怡然自得的理想环境,而非疲于解决因环境缺陷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困境之中“相濡以沫”固然可贵,但是如何打造让所有人都能够宜居宜业的“江湖”却更为重要。
江湖之鱼,是一尾因地制宜之鱼。对于“四个区”建设而言,我们帮助各类企业更好在松江发展壮大创建适宜的环境,比如建立健全“2+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两业”融合,优化产业项目规划布局,推进产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机制,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等。而为了让大家在松江生活得更便利舒适,我们坚持规划引领、加强要素保障,落实“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总体要求,加快城市更新,攻坚“城中村”改造,统筹各类特色资源,促进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做好民生保障,做到韧性安全,努力规划打造人民向往之城。
除了环境营造的智慧,读这则故事也有种体会:鱼在水中“忘水”,得道之人“忘道”,而我们共同拥有着松江这座城的美好,或许这份美好和其背后诸多努力有时也会被大家所忽视,但这种久处美好的习以为常或许也正意味着一方发展的成功所在。
第三尾鱼 北冥之鱼
还有一尾神奇的鱼出自《逍遥游》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鱼蛰伏于北冥深海,一朝乘风而起,化为“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鸟,“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
北冥之鱼,是一尾厚积薄发之鱼。所谓“伏久者,飞必高”,一如我们松江的“四个区”功能定位,绝非唾手可得的一日之功,而是一代代经年累月积累而来的蜕变。松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基底和人文特色,又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通过科学规划穿越无限时间与有限空间,激发发展潜力。比如,立足自身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建设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强化产学研联动,提高科创成果转化率,营造一流生态。又如发挥特色优势振兴乡村,培育精品农业,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科技赋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五好两宜”和美乡村,推进“沪派江南”风貌保护,打造乡村产业示范项目,推广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正是这些努力,造就了松江如今的繁荣。
一路以来,为了人民,松江栉风沐雨、在所不辞。作为松江青年,我们也应继续努力,奋发有为、实干担当。愿松江这片守正出奇的热土能如开篇太白所言,以鲲鹏之志向和致远之决心,深耕“四个区”特色优势,乘御上海蓬勃发展之东风,在滋养和赋能中沉潜、昂扬,在这时代发展浪潮中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