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瀚骐与谢星辰平时喜欢收集各类种子。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的这句话,深深影响着松江区两名二年级学生吴瀚骐与谢星辰。今年夏天,两人带着对“种子”的热爱与探索,携手参加“环球自然日”赛事,不仅代表上海挺进总决赛,更从640支入围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总冠军。如今,他们的“小种子大世界:破解自然的真相”课题成果还走进校园,带动更多学生探索科学。
选题:从热爱出发,用创意打动评委
吴瀚骐就读于松江华政附校,谢星辰就读于西外外国语学校。两人因对自然的共同热爱相识,即便小学分开,仍常相约逛植物园、爬山,尤其喜欢收集各类种子。今年“环球自然日”主题公布后,两人立刻锁定“种子”,确定“小种子大世界:破解自然的真相”的选题。
为直观呈现研究内容,他们从废品站找来旧衣架、纸板,制作“超级松塔”立体展板——以东北红松塔为原型,采用剖面设计,将种子的多样性、生存智慧、与人类的关系、育种技术等内容“嵌套”其中。展板上还陈列着两人收集的种子标本,从70微米的斑叶兰种子,到能在沙地沉睡的巨籽棕种子,每颗种子的故事他们都如数家珍;同时,他们按用途分类展示人类对种子资源的利用,让课题更具深度。最终,凭借精彩的设计与答辩,他们拿下全国总决赛第一名。
“一起设计展板、查资料、请教老师,探索的过程特别开心!”吴瀚骐说,这段为松江争光的经历,让他更坚定了探索自然的信心。赛后,他们的课题展板还被搬进学校,向更多同学传递科学思维。
钻研:探育种前沿,关注种业安全
备赛四个月里,吴瀚骐与谢星辰把大量精力投入现代育种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为深入了解种子知识,他们读专业书籍、看技术视频、参观科研机构——先后走进上海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见识“基因剪刀”培育的发光烟草、能缩短育种周期的“小孢子技术”,对育种前沿有了直观认知。
中国太空育种的发展让两人好奇,他们设计了对比实验:将太空架豆种子与普通架豆种子同步种植,通过观察发现,太空种子培育的植株更抗虫、生长更快。他们还以番茄为对象做杂交制种实验,收集“杂交F1代”种子,并研究其对种业安全的意义。
“农业的‘芯片’是种子,保护好‘种子宝库’,才能端牢‘饭碗’。”这次“环球自然日”探索之旅让两人深刻认识到种质资源保护与种业安全的重要性。他们笃定地说:“将来要像袁隆平爷爷那样,用技术创新让更多人吃好饭,守护自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