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松江要闻
六百年仓城从“文化标本”蝶变为活态文旅地标—— 从“看房子”到“过日子”
六百年仓城从“文化标本”蝶变为活态文旅地标—— 从“看房子”到“过日子”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4 阅读次数: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迎来近10万人次游客。不同于传统古镇“走马观花”的游览模式,这里的游客或是身着特色服饰参与“开仓大典”,或是手持任务卡穿梭于明清老宅解锁实景剧本游,或是围坐非遗工坊体验船拳、织造技艺——这场以“上海之根·开仓节”为名的文旅盛事,让这座承载六百年漕运历史的古镇,彻底摆脱“静态文化标本”的标签,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消费”的活态生命体。而这一切蝶变的背后,离不开仓城·郎园Bridge运营团队的系统性革新。

 

破局:用“文化基因”唤醒沉睡古镇,

近300场活动让历史有了温度

“刚接手时,仓城面临着多数历史街区的共性困境:青石板路、明清老宅还在,但少了人气;漕运故事、非遗技艺尚存,却缺了让游客驻足的体验感。”仓城·郎园Bridge项目统筹运营负责人于涛的话,点出了古镇最初的尴尬。

团队没有选择“招商先行”的快速路径,反而沉下心做了两件“笨功夫”:一是耗时数月绘制“仓城文化基因图谱”,从漕运掌故、饮食风物到建筑形制,系统性梳理古镇的文化脉络;二是启动《走进仓城》计划,走访200余名“老仓城”,录制500多小时影像资料,打捞那些藏在街巷里的鲜活记忆。“这些不是无用功,而是所有创意的‘底料’。”于涛解释,比如清代名臣陆深与仓城漕粮的典故,被转化为实景剧本游的核心剧情;本地传承百年的船拳,被设计成“漕帮帮主授拳”互动环节,“我们不只想‘讲历史’,更想让游客‘走进历史’”。

这种“文化赋能体验”的理念,贯穿了全年运营:春日青松生活节里,游客在老宅庭院听昆曲、做草木染;夏季消夏夜肆中,市河岸边的露天电影与文创市集点亮夜空;秋季开仓节上,“开仓纳粮”的实景演绎重现漕运盛景;冬季非遗手作新春市集里,剪纸、糖画等技艺让年味更浓。近300场活动的持续注入,让古镇有了“呼吸感”——运营一周年,仓城总客流量突破100万人次,月均客流提升80%,沉浸式主题活动更是创下“单日客流破万”的纪录。

“以前带孩子看古镇,她总觉得老房子冷冰冰的。现在不一样了,上次做花草纸灯,这次找漕运密码,她总说‘这些老房子里藏着魔法’。”国庆期间从市区专程赶来的王女士,道出了许多游客的感受。

 

重构:以“主客共享”打破商业同质化,

40余家商户筑起文化生态圈

古镇商业的“千店一面”,曾是游客吐槽的重灾区。仓城·郎园Bridge从运营之初,就确立了“主客共享”的核心原则——这里的商业不仅服务游客,更要成为本地市民的“生活空间”,唯有如此才能拥有持久活力。

“我们的招商逻辑不是‘看名气’,而是‘看匹配度’。”于涛介绍,团队优先引入“本地守护者”与“文化传承人”,让商业空间成为文化载体而非单纯的交易场所。如今,“仓城张氏米行”深挖漕运粮储历史,将老宅改造成“观米艺、品米食”的体验空间,游客能亲手触摸不同品种的稻米,还能品尝米糕、米酒等衍生美食;松江布展示馆里,织布机吱呀作响,传承人现场演示从纺纱到织布的全过程,文创产品也多以松江布为原料,带着浓郁的本土印记。

除了“守护传统”,团队还通过“主理人孵化计划”吸引年轻创业者,为古镇注入当代活力。Fridi餐厅将法式甜品与云南菜、烧烤结合,凭借独特的口味与松弛的氛围,成为机车爱好者的聚集地;野生力打造“餐饮+社交+文化创造”模式,没有固定菜单边界,既有仓桥主题精酿,还定期举办开放麦,市民游客可随时登台分享,国庆6天精酿啤酒销量较平日翻了5倍;Echo人宠生活馆则聚焦“人宠共生”,不仅提供宠物美容、寄养服务,还会组织宠物主题市集,成为养宠人士的社交新据点。截至目前,仓城已入驻40余家商户,其中在地文化业态占比近四成,形成“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商业生态。

 

升维:借“影视IP”注入产业灵魂,

打造“产城融合”可持续未来

文化活化让古镇有了“血肉”,商业升级让古镇有了“烟火气”,但要实现长久发展,还需注入“产业灵魂”。团队敏锐捕捉到松江作为上海科技影都核心承载区的区位优势,将“影视+文旅”作为仓城升级的关键路径。

他们与华策影视等头部机构合作,开发《仓城四代记》大型实景剧本游——游客领取任务后,需穿梭于20多处真实历史场景,与专业演员扮演的NPC互动,解锁从明清漕运到现代发展的跨越剧情。“这和普通密室逃脱完全不同,摸到的墙是明清的墙,走过的桥是百年前的桥,代入感太强了!”大学生游客陈昊兴奋地说,“我感觉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一部历史电影里当‘群演’。”

这种深度融合,让影视IP从“装饰品”变为“发动机”。在此基础上,仓城进一步推动“影视+文旅”双向赋能:举办“仓城微影节”,吸引新锐导演与创作者聚焦古镇故事;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等20多所高校组建产教联合体,为青年影视人才提供实景拍摄、剧本创作的实践平台,也为古镇持续注入创新活力。

“我们想让仓城从‘影视取景地’,升级为‘影视灵感发源地’和‘产业孵化地’。”于涛展望,未来不仅欢迎剧组拍摄,更计划吸引编剧、导演工作室入驻,让原创IP从仓城诞生;甚至可以围绕待拍剧本,提前开发场景与衍生品,实现“影视创作与文旅运营同步生长”。

如今,仓城·郎园Bridge已荣获GBE全国商业地产大奖优秀文商旅项目,其“文化活化+商业共生+产业赋能”的模式,为全国面临同质化困境的古镇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松江范本”。六百年仓城的焕新故事,仍在继续书写,而它的探索,也为历史街区的“活态传承”打开了更多可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