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换上军装行军冲锋,在沪杭甬碉堡前沉浸式体验抗战场景,在热血中燃起爱国强军的火热情怀;青年人结伴骑行,沿着鲁星村、黄家埭村、南杨村一路寻访,用蜿蜒行迹描摹英烈们曾经热血奋战的红色印记;白发苍苍的村民们相聚在家门口的史料展馆,听宣讲员用乡语乡音讲述红色故事与抗战历史……
当下,在松江这片英烈辈出的红色热土上,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身临其境”行走体验,在“活生生”的红色文化场景里回望历史,感受先烈们浴血奋战、舍身为国的崇高信念。这份以红色传承为魂的“新时尚”之所以流行,恰得益于近年来松江深耕红色资源活化传承,不断创新叙事手段、实践场景,让红色文化故事跳出书页、走出展柜,在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鲜活实践中热烈奔涌。
形式“活”起来
让红色文化浸润市民心田
“进攻!”随着冲锋号响起,在“吴团长”的指挥下,小战士们化身抗日小英雄,向“敌军”碉堡发起了最后的“猛攻”。激烈的攻防对抗后,大家稍事休息,坐在一起听本地“松江三人行”讲师团成员陶木南动情讲述“铁血云间”等地方抗战历史故事,在“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中体会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协力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艰辛与不易。
这一幕正是百余名松江小学生在新浜镇甪钓湾参与“跟着吴团长打碉堡”沉浸式影视体验项目的生动记录。项目所在的沪杭甬碉堡群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日军为控制交通命脉而建的军事设施,现存遗址保留了射击孔、瞭望台等战争遗迹,是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开发,让这些见证过战火与硝烟的碉堡遗址‘活’过来、讲故事,进而让历史‘活’起来,把精神‘传’下去。”项目负责人吴建东告诉记者。
今年6月,以沪杭甬铁路碉堡遗址为载体,模拟抗击日寇斗争场景的“跟着吴团长打碉堡”沉浸式影视体验项目上线。整场活动共设计战前动员、突击行军、攻打碉堡、胜利联欢等环节,穿插进地方抗战故事宣讲、品尝忆苦思甜餐、人民支前动员等特色场景,整整4小时的沉浸式“战斗”体验让孩子们热血沸腾。“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如今的和平与富强,这份实打实的实践感受也让小朋友们更有共鸣,更加懂得珍惜与守护。”一位家长感慨地表示。
像沪杭甬碉堡遗址这样见证过历史烽烟的战争遗址,以及枫泾暴动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在松江,特别是在新浜如星辰广布,无声承载着这片土地厚重深沉的红色往事。在新浜镇鲁星村、赵王村、南杨村等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将9个红色文化场馆、遗址串珠成链打造的红色“行走”精品线路不仅成为党员群众研学实践的热门选择,也成为不少家庭乡村旅游必打卡的“目的地”。“后续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新形式、新路径,让红色文化在生动鲜活的实践体验中无声浸润市民心田。”松江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故事“活”起来
让英烈精神在舌尖耳畔流传
除了镌刻着历史记忆的红色文化遗址、文物,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过的革命历史与英烈事迹更是红色资源活化传承的重中之重。如何激活原本“不动声色”的历史现场?在新浜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深挖本地红色历史、讲述英烈故事,让红色故事在一串串乡音土语的传颂中真真正正“活”起来,传下去。
活跃在沪杭甬碉堡遗址、顾桂龙烈士事迹展厅等地,为党员群众热情讲解松江本地抗战史的黄家埭村村民陶木南便是其中之一。“在这片土地上走出过这么多英雄,发生过那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这些永远不能被遗忘!”为了让下一代也能深入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退休后,他将“陈云领导枫泾暴动”的历史编成“顾桂龙烈士的故事”“夜杀七只狼”等多个小故事,还结合民间故事,走村串户、义务宣讲,深受居民欢迎。
在新浜,由本地村民自发组建的“乡村茶馆课堂”“百灵鸟文艺队”等红色宣讲团队也广泛活跃在社区村居、群众身边,以沪剧、农民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理论、说故事,让红色历史声声入耳、深入人心。在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红色讲解员队伍的同时,松江正广泛发动全区党员群众、各领域工作者,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接过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不灭薪火,积极创新松江红色故事的演绎,让云间英烈故事在新时代的叙事语境中焕发勃勃生机。
在2024首届上海市红色网络微短剧剧本大赛上,由市民及影视企业创编的红色网络微短剧剧本《侯绍裘:星耀云间》和《女校风云》包揽最佳原创剧本一等奖;松江烈士陵园以“实物说历史”的形式推出“红色一课”,带着烈士遗物、革命文物走进中小学,让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可感可触、深入童心;《飞跃七号桥》《金绣娘》等红色沪剧来松江巡回演出,让市民在家门口共赏红色文化大餐……如今,在松江,众多革命家及英烈的革命故事渐渐“活”了起来,以话剧、网络微短剧等形式创新传播,成为松江市民耳熟能详的动人史诗。